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莆田学院原创音乐剧《海图传说》即将亮相福州
2023-10-23    来源:莆田学院公众号


金秋十月,由福建省文联、省教育厅主办,福建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终评竞演暨第七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展演,在厦门和福州拉开帷幕。作为我省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省级高校戏剧品牌活动,本届戏剧节自启动以来,即收获了省内大学生的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


2013年,在福建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正式创办。十载光阴流转,大学生戏剧节为推动八闽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品妈祖剧 铸中国魂

一张海图

一个地方

一个美丽的港湾

一份牵挂

一份向往

传承善良

播种希望


音乐剧《海图传说》由莆田学院师生团队共同创作排演,以一张神秘海图和一座传奇妈祖庙为线索,讲述一群古代华夏航海人,他们用智慧、勇敢和大爱的中国品格,无私帮助三礁岛群众并肩抗击海洋灾难、与世界联通航线的故事,突出了海上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思想。



主创团队以古代妈祖志书中的“海上鼓吹图像”为音乐创作蓝本,结合剧中不同背景、性格的角色,有机融入莆仙音乐、闽南音乐、东南亚音乐、波斯音乐等多元音乐元素,并以通俗、民族、美声多元唱法表现剧中来自四海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群。


清代《天后圣母事迹图志》

鼓吹乐图像之一


小莲化名阿连,女扮男装欲寻父下落。海船上,阿连与阿牛相遇。阿牛误以为阿连是混上船的不轨之徒,盘问下阿连拿出一张“三礁海海图”,不料被船主周公子撞见,周公子不但抢占海图,还利欲熏心命令海船改道三礁海。

周公子强抢三礁海海图


因节气与海图所记不符,海船在三礁海上迷航,幸得“妈祖神火”引航、船人齐心抗浪,终于避入海港,转危为安。

“妈祖神火”指引众人齐心抗浪


海岛上,女祭司沙旺素西为大家介绍了“妈祖神火”的由来。原来,正是阿连的父亲李舟师在此处帮助当地人建起引航灯塔,为迷航船只引航。但李舟师积劳成疾、已经辞世。为感李舟师恩义,沙旺素西率当地民众在灯塔旁边建起妈祖庙,长伴忠骨英魂。知晓阿连女子身份,周公子故意以“女人不上船,上船惹灾秧”为由趁机要胁欲令阿连签下卖身契。而此时,沙旺素西却拿出一物……终于,在众人帮助下,周公子不得不转变态度,恭敬地将阿连请上船。阿连手捧父亲耗尽毕生心血制成的海图,点燃象征出海平安的“妈祖神火”,与大家继续远航。

“妈祖神火”原来是李舟师

建起的引航灯塔


剧中音乐元素,以及呈现的“箫呐”、“单锤背鼓”等海洋乐器等,源于科研团队多年对于古代妈祖海洋音乐的考古研究。

“灌水而吹”的特色海洋乐器箫呐


千年前,八闽孕育妈祖文化;千年后,妈祖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当代,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和平精神,是维系全球华人重要的心灵纽带,更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贸活动频繁往来提供了稳固的华人文化圈资源,并对海外中华文明的传播工作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千年的发展,涵盖中华大同思想的妈祖精神走出莆田,走出福建,走向全球,随着华人经略海洋、开拓海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港口落地,并与当地文化融合,成为一个个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中国海洋文明的长河中。



大海上,同命运

大海上,共一家

大海上,不分彼此

大海上,大爱无疆



2

主创团队成员

编剧:杨旻蔚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音乐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多年致力于妈祖音乐的理论研究及作品创作,在核心期刊发表《妈祖官祭八音考略》、《古代海上“中国声音”——妈祖海祭鼓吹音乐探究》等学术论文并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先后主持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妈祖海祭音乐田野采集及其活态传承研究”(FJ2019JDZ045)、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妈祖鼓吹图像音乐研究”(JAS180435)等课题,撰写专著《妈祖海祭音乐采集及其活态传承研究》;先后完成音乐剧《海丝之魂》、音乐剧《钟声》、舞台剧《木兰志》等作品的剧本创作;带领团队创作《晏海和鸣》雅集;筹备出版声乐作品集《新话兴化》;等。


作曲/音乐:尧东林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向,主要讲授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创作钢琴、艺术歌曲、合唱、钢琴三重奏、音乐剧、管弦乐等各种体裁作品数十部,多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莆仙印象》,并在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及音乐作品。


导演:林赛君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硕士研究生、福建省“互联网+”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常年担任湄洲岛春秋两祭妈祖祭典通赞。多年致力于莆仙戏文化和妈祖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论文发表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主持、参与多项各级科研课题。参与编导省市各类大型晚会,编导作品多次获得福建省一等奖、国家级奖项等。


导演:林荣华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院长、研究生导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理事、福建省合唱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莆田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曾指导、指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原总政歌舞团)合唱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音乐会,指导、指挥中国青年指挥合唱团在北京金帆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共创作作品近300首(部),出版专辑《黄河交响——林荣华声乐作品集》,创作作品10余首在全国、省级创作比赛中获最高奖;近30首作品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舞美设计:李智操


国立意大利博洛尼亚美院硕士。入选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旅游演艺舞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工作于意大利Alessandro teatro bonci剧院;曾担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舞美教研室主任、就职期间多次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现就职于四川广播电视台。发表多篇省级、国家级论文。舞美设计代表作品主要有:川渝春晚舞美总设计,四川卫视花开天下跨年演唱会舞美总监,四川卫视围炉音乐会舞美总监,共青团100周年晚会舞美总设计,中国丰收节颁奖晚会舞美总设计,《海丝之魂》舞美总监,意大利公演歌剧《Orfeo ed eridici》《Astarto 》,《天晴夏至》美术指导获金鸡电影节新影像单元荣誉大奖等。


灯光设计:刘卫


青年灯光设计师。现就职于莆田市莆仙大剧院有限公司,青年灯光设计,福建省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多年来主要从事舞台灯光设计及灯光操作,参与作品包含戏剧、重大晚会、文旅实景演艺等。参与作品分别荣获福建省第26届、第27届全省戏剧节会演荣获一等奖,作品入选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


舞蹈/肢体设计:吴小涵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考官,福建省第十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获得者,由福建省委、省政府联合表彰。作品《鸟仔花》获福建省第十四届音乐舞蹈节舞蹈类二等奖、创作二等奖。作品《民俗传承凭古行》获福建省首届“丹桂奖”创作一等奖、新人一等奖。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获“舞蹈”单项奖。


3

主要演员简介


罗庆灵 饰阿连


民通唱法,莆田学院2020级音乐表演专业,师从廖朝琼副教授、陈圣贤老师。在校期间展现表演天赋,2020年参与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红军长征》比赛;2021年参演第八届福建艺术节原创音乐剧《海丝之魂》;2022年参与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大型思政实践晚会演出;同年参与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合唱团《黄水谣》演出。



戴君杰 饰阿牛


男高音/民族唱法,莆田学院音乐学院2020级音乐学专业,师从杨鸣副教授。2022年荣获全国第五届“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莆田市道德模范宣讲比赛二等奖、第八届福建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同年参加莆田市政协晚会、莆田市网信办晚会等多场活动;组织策划院内十佳歌手、月末音乐会等活动。2023年代表莆田学院参加福建省金钟奖声乐比赛。



朱葛扬 饰周公子


男中音/美声唱法,莆田学院音乐学院2020级音乐学专业,师从杨鸣副教授。担任莆田学院合唱团合唱团男低声部长;2021年参演第八届福建艺术节原创音乐剧《海丝之魂》;2022年获得中韩国际艺术节暨声乐比赛辽宁省青年男子美声组一等奖;2023年获得英国国际音乐公开赛美声高校组辽宁省一等奖。



严君豪 饰巴巴克


男高音/美声唱法,莆田学院音乐学院2022级音乐学专业,师从张玉胤副教授。2018 年参与福州“乡村中国梦”以吉他弹唱获第⼀名前往北京研学,同年参与中国新歌声福州市赛晋级,并获第⼗六届华夏艺术星秀福州赛区⾦奖;2019 年获 IMAA ⾳乐艺术节全国吉他弹唱特等⾦奖;在校期间多次参与大型艺术活动。



黄晓萍 饰沙旺素西


通俗唱法,莆田学院音乐学院2021级音乐学专业,师从林赛君副教授。2021年参加湄洲岛跨年晚会演出、福建省莆田市五四表彰大会抗疫剧演出,并参与“艺齐抗疫,以音传情”直播活动、“青春诗会,为你读书”直播活动和“莆仙戏科研教学”直播活动; 2021年曾参与莆田学院护理学院“传光授帽”院歌录制活动;2021年和2022年曾连续两年参与莆田学院音乐学院莆仙戏专场演出;2022年曾参与莆田学院二十周年校庆晚会演出,并获得莆田学院红歌会诗歌朗诵比赛一等奖、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们什么呢”主题征文微演讲比赛省级二等奖,同年获得莆田学院团员青年讲课大赛三等奖; 2022年多次参加乡村振兴演出与宣讲活动等;2023年参与网络安全宣传周防诈骗宣传演出等。


文一

并肩走过的心路

——音乐剧《海图传说》创编小记


2023年10月23日,这一天农历是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也是传统的妈祖秋祭的日子。而我们的音乐剧作品《海图传说》,也正是在这一天亮相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偶然,更是一份早已注定的缘分。因为我们的这部剧作品正是以一座传奇妈祖庙为重要剧情主线,还因此被朋友们亲切地称为“妈祖剧”。


情感记忆与创作定位


曾有人问:“关于这一部剧的创编,你们团队发起创作的缘由是什么?”看似需要千言万语才能回答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非常真实且简明的答案,就是我们团队最初只是被一种代代传承的“情怀”所感染。莆田是一个信俗节庆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每年春节元宵亲友团聚时,就是许多莆田人一年之中最开心快乐的时光。这种快乐会伴随妈祖出游、跑火、摆棕轿、游灯等民俗活动而漫延、升温,最终成为莆田人对家乡的朴素回忆。传统的妈祖文化,寄托美好的人间愿景,神奇地将一方群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交织在特殊的节庆记忆里,一代传一代。它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令人无论身往何处,心底总会为这种源于族群同胞的血脉真情留一份柔软。而这种情怀不仅限于莆田,在中国东南沿海民间乃至海外,无论妈祖文化传播到哪里,哪里都会在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洋溢着一派举村同庆的欢声笑语。


可见,妈祖文化是一种极有温度的民间文化。做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海洋文化之一,我们首先要拥有一种自信:通过舞台艺术呈现,它一定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也因此,无数人曾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舞台艺术语言、什么样的戏剧方式,才能够向那些喜欢妈祖文化的人和那些不了解妈祖文化的人分享、传播这份美好?通过资料梳理和田野观察,我们发现,妈祖传播的一千多年来,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人和事,汇聚成为妈祖文化的庞大生命力。可见,我们要想扎根妈祖文化做剧,是不能因我们团队身在高校体系,就将作品受众局限于校园体系内的,而应该以一种更广阔的眼界去寻找故事的原型,并立足更广大的民间社会大众审美。音乐旋律要好听、易上口,情节要简单直白中透出深意,但又不失戏剧的笑点与泪点;地方特色要融入剧中,但绝不能自我割裂、令不同地区的观众感觉到文化代沟;我们做的剧,不仅要使年轻人爱看,中年人、老人、孩子都要能看;知识份子能看,工人、农民等大众群体也要看;中国人可以听懂、看懂,外国人也愿意去听、愿意去看。因此,主创团队通过几次比较重要的沟通后,梳理两点基本创作思路:第一,语言表达上,既要打破区域交流障碍,又要略带方言意趣;第二,音乐定位上,须迎合广泛的受众审美,又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性。当然,我们知道要实现这些其实特别难——但梦想总是要有的。


创作契机与角色设定


2017年,《海图传说》作品第一稿的创作契机,是我们在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资料阅览室查看清代妈祖志书《敕封天后志》时,被其中几幅绘有乐器合奏和祭舞场景的木版图深深吸引。因为胸腔里的那一团火,接下来我们用了几年时间不懈挖掘,终于在莆田民间多地分别找到了图上各种乐器的制作、演奏等系列轨迹,并很用心地将音乐元素融入到了本剧的创作中。至此,创作灵魂之一、古老的“妈祖船祭音乐”,终于可以在剧中显露山水一角。而在作品体裁的选择上,经过了几次比较激烈的讨论和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音乐剧”这一体裁。一则,虽然音乐剧创作难度很大,但在当时国内的妈祖剧作品中,还没有出现“音乐剧”作品,因此,这个创作如果成功,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的。二则,音乐剧老少皆宜,且不易产生跨地域交流的局限,比较符合雅俗共赏的受众需求。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创作方案的初稿一经提出,同时受到多方的支持和质疑。一方面,由于民间交流及各种文化活动需求,莆田社会各界都迫切希望妈祖题材中能有一个比较精彩的大型舞台剧推出,尤其是音乐剧作品的推出。另一方面,大家对于这个作品的期待度和挑剔度是成正比的。大众想要的是好不好看、好不好听;专家要审的是论据够不够铁、逻辑顺不顺;业内想看的是水平如何、技术怎样。为此,其后的几年间,我们单就剧本的大修工作就进行了五十多稿。
首先,这个剧虽然被朋友戏称为“妈祖剧”,但剧中的主角并不是“妈祖”,我们的剧里没有神话情节、甚至没有出现“妈祖”的具象。主角是一位十四岁的小姑娘阿连,她既不是妈祖神仙班底的一员,也不是林氏后裔。在剧中,她的父亲是莲花村一位远近闻名的大舟师。那么,这位李大舟师是何方神圣,为何能让他的女儿一跃成为“妈祖剧”的“主角”呢?


福建地处沿海,宋代时以高超的造船技术闻名海内外。然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福建民间有一种被称为“舟师”的航海人亦是传奇倍出,颇富盛名。本剧中的“李舟师”,便是以明代莆田涵江民间传说的李姓舟师为原型。他不仅“识文断字”,会教村人“改两舵、掌三帆”,在大海上还能“识天象、断阴晴”、测海况、绘针路图、建引航塔,本领高强;最可贵的是,他有一颗“妈祖心”,常年在大海上襄助异国船只。最终,他牺牲在了异域的一座海岛上。而岛上的人们为了感谢李舟师的恩义,就在引航灯下建起一座妈祖庙。我们故事的起因,也正是从阿连收到了一张新绘成的海图,而父亲却没有按约定归家开始的,于是才有了阿连决定女扮男装、出海寻父的故事。可见,我们让阿连当主角,主要是为了从侧面体现李舟师的“妈祖品格”。在这种品格的感染下,李舟师、阿连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航海人,他们在海上以扶危救难为己任;他们传播善良、播种希望,逐渐成为一股驰骋海上的中国正能量。可见,中国如果千百年来只出一个妈祖并不算什么,但我们能够把这种精神一代传一代,使海上出现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妈祖”,这就足以令世界侧目、动容。从这一点上说,妈祖剧中以阿连为主角身份,是具有设计感的。
其次,除阿连外,剧中还有四个重要配角,其中有两个是外国人。正是这个3:2的比重,真实再现当时那个不同于陆地的海上社会人群的结构特点。而此五个角色,每一个都有其暗喻的阶层;而正是剧中诠释的“中国品格”,团结了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海上人,令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最终并肩站在一起。所以,故事结尾的大合唱这样唱道:“大海上,同命运,大海上,共一家。大海上,不分彼此。大海上,大爱无疆。”这句歌词,其实就是我们主创团队想通过本剧告诉观众的话。因此,在具体的音乐设计和唱腔表达上,我们也遵行了这个大思路,杂糅莆仙曲牌、闽南音乐、波斯音乐、甘美兰等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做为剧中不同人物的主题旋律,并以通俗、美声、民族等不同唱腔表现海路上各式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化背景。至此,我们的创编工作也彻底进入孤舟闯深海的漫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几只无知无畏的勇敢菜鸟,上万次仰天发出长吁短叹,深深感慨于音乐剧创作的深不见底!十年霜雪磨一剧,古人诚不欺吾。


结语


七年的时光很长,想说的话还很多,但我想,没有说完应该比长篇大论更明智。就让我们把未尽的话语隐入剧中,诚邀各位共品。蓦然回首,原来过去行路的艰难业已过去,虽作品的不尽人意之处仍然极多,但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团队的成员没有放弃过彼此。我们很自豪,彼此的身后是一个坚韧的团队,斗志如钢,温暖如家。在这个团队里,虽然我们均是初出茅庐的业余创作者,水平十分有限,但我们都坚信,我们做的这部作品,源于一种很优秀的民间文化;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莆田学院 杨旻蔚


文二

茫茫海路,唯有神火

——评音乐剧《海图传说》


随着鼓吹齐鸣的配乐清晰而沉稳地响起,精心调摄的灯光精准照射下,人影开始穿梭于灰蒙蒙夜晚的蓝调和沉寂氛围的暗红。巨帆航船的舞美效果在阿连登场时那抹闪亮灯光下展露无遗,万众瞩目中,她于铺满细节和暗示的舞台上欲语还休,光线忽明忽暗,映出阿连的愁容和决心——凭一张海图,她定要寻到阿爹的下落。婉转唱调缓缓揭开了曲折纷呈的音乐剧《海图传说》的序幕。


这部由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倾情创作打磨了七年之久的原创音乐剧,无论是剧本钻研、角色创设、音乐技巧;还是灯光转换、演员配合、背景舞台效果,都是通过主创团队反复推敲和多次尝试的,前期单就剧本就修改了五十多稿。常言道,剧本是乐剧的灵魂。《海图传说》以一张神秘海图和女扮男装的阿连出海寻找父亲两条线索交叉并行,贯穿始终,女主阿连勇敢无畏、善良聪慧,她不惧风浪,在同村阿牛哥的帮助下坚定顺海图寻找父亲;共遇海难时,她奋勇救人,与船人同舟共济;终于坚持到拨云见雾见“神火”的一刻,众人转危为安!剧本巧妙地将“海上共命运”主题的恢弘置于诙谐生动的基调上,环环相扣妙趣横生,兼顾逻辑和美感,平衡理性和感性,协调庄重和幽默,已期达到雅俗共赏的创作初心。


《海图传说》的人物具有鲜活立体,真实多面的特点,他们不是单一片面的工具人,不是几笔带过扁平的绝对化刻板角色。他们或善良坚定,有勇有谋;或虚头巴脑,又藏心中所想;或贪婪直率,不分是非;或知恩图报,心胸宽广......他们有海上丝绸之路时代下的勇敢和坚毅,信念和方向,也有人性使然的贪婪和愚昧,庸俗和懒惰。演员是舞台的核心,他们大方地展示自我,使躯壳与角色共鸣,阿连皱眉叹气的恼苦,阿牛铿锵有力的关切,周公子摇头晃脑的得意,巴巴克手足舞蹈的耍滑,沙旺素西手指一点的自信。正是主演团队耐心认真地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语言神态和咏叹调,最终灵魂得以共振,展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另一时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时代的缩影和具象,反映了海上贸易的繁华,中外交流的密切,宣扬着和平共济的华夏理念,是有意识有想法的人。尽管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但在危难关头他们拧成麻绳,同力协契,展现非一般的凝聚力共度绝望之境。神火的出现,之所以令所有人充满喜悦,因为它带给了陷入绝境的人一个方向。众人可以将它想象成“妈祖显灵”,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一种与自身文化背景有关系的神祇显灵。但事实上,它仅是一团光亮。或者说,它是一道引航的红光。所以,剧中的神火以一种符号的姿态出现,既成为妈祖“扶危救难”精神的指代,又象征全人类对生存的一种质朴的共同希望。


在搭配乐曲方面,主创团队反复修改下选取了27首原创背景曲目来配合舞台剧情的发展,杂糅莆仙曲牌、闽南音乐、波斯音乐、甘美兰等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做为剧中不同人物的主题旋律,并以通俗、美声、民族等不同唱腔表现海丝路上各式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化背景。剧中鼓吹场面所出现的“箫呐”、“单锤背鼓”等海洋乐器等,源于科研团队多年对于古代妈祖海洋音乐的考古研究,各处细节可见此剧用心良苦的匠心所在。《巧相遇》和《海船上》的唱段采取男女主二重唱的设计,《怎么办》《争天一口饭》和《犯众怒》则设计成四重唱,既丰富了音响的立体元素、增添戏剧化冲突,更着力调动观众情绪,使得角色更加鲜活。


对于《海图传说》的主题内核,饰演巴巴克的严同学认为不仅是破除“女人不上海船”的封建旧思想,更是围绕海上妈祖,共谱全世界和平融处的愿景。妈祖在剧中既作为危难时刻的指引,也代表着华夏与外域的精神纽带,这已经超越了一张海图、一座岛屿、一处港湾,化为无边的大爱。主创团队正是这样,以妈祖文化为根基巧妙延伸发散,传达了华夏人海上共生、和平相处、互帮互助的质朴愿望,以海上人的精神诠释和传播妈祖文化,突出世界海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主题。


茫茫海路,唯有神火


神火是阿连父亲留下的良善伟岸,是海航时辨清方向的灯塔,是被妈祖无私大爱庇佑下的心安,是危难关头的同舟共济,是海航者的勇敢和智慧,是渴求天下大同的无限希寄。


作者:张宁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2021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文源自:莆田学院公众号


上一条:莆田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志源调研妈祖大爱和平论坛暨第九届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 下一条:千年霞浦妈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