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下午,由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梁右典博士主讲的《妈祖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理论解释》学术沙龙活动在紫霄中1栋图书馆5楼陶瓷艺术馆召开。图书馆陈春阳馆长、管理学院林震教授、音乐学院林赛君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黄林生讲师以及妈祖文化研究院的老师参加沙龙活动。沙龙由林连华博士主持。

梁右典首先讲述了选择《妈祖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理论解释》作为沙龙主题的缘由。他在检视妈祖文化学术研究史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妈祖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理论解释是相辅相成的;他提出田野调查必须要有学科意识作为支撑,理论解释则是要透过田野调查印证效力;通过对妈祖文化学术史的梳理,指出目前有关妈祖文化的田野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成果较明显的是在标准化、信俗与遗产化等相关理论上着力。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妈祖文化的历史建构与传播影响等相关问题,具体涉及民族、家乡、移民、非汉人族群的互动议题;此外,妈祖文化研究也可以置于宗教史、学术史、思想史脉络中加以考察,而不同体系的女神对比、流动空间与宗教经验等都是值得关注的。
梁右典特别强调了在妈祖文化的基础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是对历史背景的整体而细致的把握——要能贴近当代、回到当时、达到客观重建与主体诠释的结合。例如:将妈祖置于水神信仰、女神信仰、福建莆田、移民视野之下,不同历史背景有不同议题。
除了对妈祖文化相关研究的理论梳理外,梁右典就妈祖文化研究中不同形式的文献资料的运用和同等关注,他指出,在材料运用上,正史、地方志、口述、庙碑、契约文书、宫庙志的运用也必须视研究议题而异,不必拘于一格,特别需要注意背后不同文本及其撰写者的观点所在。最后,他补充到,他并不认为有固定一套理论可以解释妈祖文化,但妈祖文化研究没有理论背景支撑容易限于现象描述。梁右典还建议多参考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勤作田野的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者对于理论、概念化的思索,两者相互结合,创造妈祖文化研究院的特色与优势。
经由梁右典深入细致的介绍和解说,各位参与沙龙活动的老师鲜明地体验到田野研究中带着理论关怀和理论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在田野资料的整理中也需要不断回应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说理论的建构与诠释是贯穿于田野工作的始终。
最后,参加学术沙龙活动各位老师围绕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分享了各自的心得和体会。
梁右典祖籍台湾嘉义县,博士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从事妈祖文化研究工作以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妈祖文化研究的学术史与思想史、妈祖宫庙田野调查的理论解释。他关注妈祖文化中的“认同”“移民”“家乡”“记忆”“历史建构”与“传播影响”等相关议题。(林连华、梁右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