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一、发展脉络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成立的妈祖文化研究所,2008年升格为妈祖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升格为妈祖文化研究院。
2014年7月,经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同意,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立项建设。中心挂靠在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下设妈祖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妈祖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妈祖信俗世界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妈祖文化传播与在地化研究等四个研究团队。2017年10月、2021年6月中心顺利通过省社科规划办第一轮(2014-2017)、第二轮(2018-2020)考核评估。其中,第二轮考核评估为优秀。
二、科研力量
中心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形成一支以教授、博士为核心,核心成员39人,研究人员总数达76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专长合理,立足校内,包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世界妈祖文化研究暨文献中心(台湾)等校外单位的研究队伍。中心41名核心成员中,教授10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6人、副研究员1人;40岁以下研究人员比例约为37%;中心成员拥有博士学位比例约56%。
三、科学研究
自2005年妈祖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科研项目15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3项,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36项、省社科一般项目18项,省社科青年项目2项,省社科台胞专项扶持项目及博士扶持项目各1项,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出版资助项目2项,省文艺发展专项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44项,莆田市科技局4项,横向项目30项;学校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档案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50多部;学校共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了福建省社科奖、莆田市社科奖等15项奖项和福建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篇研究报告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的《政研专报》发表和采用;多篇决策咨询被省委、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创办学术刊物《妈祖文化研究》。2016年10月,经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妈祖文化研究》获得CN(Q)刊号。2017年3月起,《妈祖文化研究》(季刊)正式出版发行。《妈祖文化研究》期刊在海内外公开发行为妈祖文化传播做出贡献,受到省市外事办的肯定。2020年11月12日受邀参加福建省外事办在莆田举行的“十四五”福建省外事工作调研会,汇报相关工作。《妈祖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在《福建审读通讯》审读报告中受到肯定,评价本刊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栏目设置较合理,内容较丰富,一些文章论述较有深度,颇有特色。
四、人才培养
2016年起,开设每年一届的“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特色班实行单独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孵育具有较高传承弘扬妈祖文化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首开妈祖文化本科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2017年起,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联合招收社会工作(妈祖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累计招收研究生12名。同年,《传承创新世界非遗——妈祖文化,打造莆田学院人才培养特色》获福建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7月,学校以妈祖文化研究成果为主申请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评审,莆田学院成为新增硕士点授予单位。研究中心不断深化妈祖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努力构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以“大爱”妈祖文化育人,培养立德行善、志愿奉献的精神,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五、服务社会
为了加强妈祖文化产学研合作,夯实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妈祖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莆田打造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中心与各级政府、机构、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2016年与福州大学共建妈祖文化数据库。2020年与广东海启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与德化县恒丰佳创有限公司分别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2021年与莆田市妈祖文化陶瓷艺术馆共建妈祖文化艺术展示馆,以妈祖文化艺术作品助推妈祖文化传播,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推动妈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展海上风电项目与妈祖文化相结合的研究。长期与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广州南沙天后宫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依托中心,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体验营活动,有效促进了海峡两岸青年妈祖文化研习交流,推动了两岸融合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青年来校交流妈祖文化及其民俗传统技艺。
六、科研方向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域下的妈祖文化研究
妈祖文化最为核心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可以面向全世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妈祖精神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加大活化并有效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开展妈祖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妈祖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妈祖文化与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大学生提供贴近实际、有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教育平台。
(二)妈祖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关系、妈祖文化与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妈祖文化产业发展、妈祖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妈祖宫庙组织与民间社会管理研究等对当前国家、地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具体社会发展现象的研究,探索妈祖文化在这些重要社会发展现象中的作用、机制、途径及应对措施。探索妈祖文化如何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此应用研究中,既可以发展社会学理论,也可以使妈祖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些具体研究取得突破。
(三)妈祖信俗传承与保护研究
通过妈祖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妈祖音乐、妈祖民俗体育、妈祖工艺美术、妈祖文学研究等相关多学科研究,探索世界各地的妈祖祭典、服饰、习俗、艺术、历史文献、民间叙事和宫庙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载体,研究其历史演变、文化形态、现代发展等,总结妈祖信俗的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提出妈祖信俗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促进社会整合,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增进世界各地妈祖文化的交流。
(四)妈祖文化传播与在地化研究
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妈祖信众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妈祖文化体系,这些妈祖文化体系作为世界各地至今还广泛存在的一种民间文化、民间信俗,急需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与统计。通过对妈祖文化的现状及其传播进行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并将它们与历史上的形态和传播过程进行对比研究,既能丰富我国的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也可加强妈祖文化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
七、学术交流
中心成立后,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搭建的交流平台,与海内外妈祖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学术联系,推动我校逐步成为世界妈祖文化学术交流中心。
中心先后主办了多场学术会议。自2015年至今,已连续主办九届“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2014年8月主办第二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主办福建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分论坛“妈祖视野中的妈祖文化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承办“第七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坛”。2018年10月,参与主办在韩国济州举办的“中韩(福建-济州)海洋女性研究业务协议及交流研讨会”。2019年7月在沈阳主办“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同年9月在台湾地区主办“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与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2023年5月举办福建省涉台研究机构联席会议2023年第一次专题研讨活动。
中心成员先后参加各类学术会议。2018年9月11日至18日,中心宋建晓研究员率队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诗巫考察调研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发展,与当地妈祖宫庙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2018年10月4日至8日,应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邀请,中心刘福铸教授赴马来西亚参加“2018年海外华人与妈祖信仰的传播国际研讨会”。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应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文化体育对外合作局和济州女性家族研究院的邀请,中心林明太教授和许元振副教授参加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组织的中韩海洋女性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11月8日至11日,应新加坡琼州天后宫邀请,中心吉峰副教授赴新加坡参加“世界宗教和谐文化节暨首届妈祖文化节”。2019年4月4日,“2019妈祖信俗国际论坛”在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文化礼堂举行。莆田学院宋一然教授、林明太教授、林永生教授受邀参加会议。2019年4月8日上午,由莆田学院与台湾明道大学、台湾中台科技大学三校联合主办的妈祖文化主题画展在台湾明道大学图书馆举行开幕式。2019年6月12日上午,海峡论坛之“心灵契合.两岸和合”两岸妈祖文化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举行。中心林明太教授、黄少强研究员、于明华副教授、林孟蓉副教授分别做主题发言。
八、优秀成果
(一)黄瑞国主编的《妈祖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3)获2016年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陈祖芬主编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获2018年度福建省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编撰委员会主编的《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第2辑)》(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7)获2019年度福建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四)杨旻蔚、马达撰写的论文《妈祖官祭八音考略》(《中国音乐》2019年第6期)获福建省第十四届(2019-2020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