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黄国城副教授倾力守护莆仙方言

作者: 时间:2018-12-19 点击数: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笔者日前从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获悉,莆田学院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批经费最大的单一横向项目——《莆仙方言大词典》编撰工作截至2018年11月,已基本达到预计的收集1万个左右词条的目标,词条的整理、注音、释义等工作也同时展开,编撰项目预计在2021年内完成。

为保护好、运用好莆仙方言,今年3月,在莆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莆田市政协牵头委托莆田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编撰《莆仙方言大词典》,指定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语委语言保护工程的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黄国城副教授主持该项目。

“现在没有人做,以后可能更加没有人做”

“现在没有人做,以后可能更加没有人做。”在谈到为何接手承担《莆仙方言大词典》这一大工具书的编撰任务时,黄国城坦言,莆仙方言及以莆仙方言为表达手段的方言文化濒临消亡的境地,方言和方言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黄国城介绍,莆仙方言最早出现于两汉、南北朝时期,并在隋唐时期逐步发展成熟。有着千百年历史的莆仙方言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莆仙人成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莆田人,黄国城无论是对于这片土地,还是对于这淳朴而又古老的乡音,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深切感情。

黄国城保护莆仙方言的故事,还得从35年前说起。1983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李如龙教授的影响下,黄国城选修了方言调查课程,并做了莆仙方言的初步研究。

工作后,他又参加了国家语委的首届普通话和方言培训班的学习,继续做一些方言方面的调查研究。他担任过福建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承担过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语言保护工程课题。渐渐地,黄国城对于莆仙语言方面的感知与见解越来越深。

“直到前几年,和已经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李如龙教授等几位学者合作撰写了第一部全面描写莆仙话的学术专著《莆仙方言研究》,这是闽语研究的重要成果,可惜因经费不足,都已经成熟8年了还未能正式出版。”说到至今未面世,仍在厦门大学出版社搁浅的《莆仙方言研究》这本书,黄国城感到颇为遗憾。

“近20多年来,随着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不断加大,现在许多年轻人开始说不好甚至不会说莆田方言了,方言岌岌可危,用方言表达的地方文化面临危机。”黄国城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士说一方话,方言背后是相同的血缘流淌,是共同的历史文化,是独特的情感维系纽带。作为莆田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化研究工作者,保护莆仙方言我们责无旁贷。”

“留住乡音、保护方言”

为此,黄国城近几年积极申请承担国家语委的语言保护工程,其中就包括莆田城关、仙游城关的方言保护工程。庆幸的是,黄国城等省市多位语言学者的不懈努力,莆仙方言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4年开始,国家语委先后把莆田城关、涵江、枫亭、仙游城关等四个点的方言列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名单,其中,莆田城关、涵江、仙游城关等三个点的课题负责人即为黄国城。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努力,按期完成了录音录像工作,将莆仙方言永久保存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

2017年5月17日,莆田市政协组织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编撰莆仙方言词典等有关事项。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后,莆田市政协决定正式实施该项目,并确定了在莆仙方言方面颇有研究成果的黄国城副教授作为这个项目的带头人。

《莆仙方言大词典》约60万字,主要收录莆田、仙游两地城区口语常用的和普通话有词汇差异或语法差异的方言词,包括单词、成语和惯用语等,酌收方言、普通话都通用的常用词。同时要求采用方言词典通用的体例,注音全部采用国际音标。

“刚听说要编撰莆仙方言词典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难度太大,没有人敢轻易承担。”编写时间短、任务重、技术处理难、文献材料少、专业人才缺乏。“但是,为了留住乡音、保护方言、保护地方文化,再大的困难也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经过慎重考虑,黄国城决定接受承担这个项目,并着手进行各方面的筹备工作。

参与编撰《莆仙方言大词典》的人员截止目前已有20人,包括莆田学院专业教师、外校研究人士、社会人士和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系的部分学生。通过编撰工具书,以科学的方式守护莆仙方言,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黄国城和全体课题组成员们的心声,也是编撰《莆仙方言大词典》最深远的意义。

( 文化与传播学院 阮榕 林丽萍 李冬雪)

责任编辑:张亮

本文转自:莆田新闻网

莆田学院莆仙文化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研究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