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
为开展好迎评工作,请相关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根据《莆田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任务分解表》(附件1)填报各审核要点责任人(凡涉及本单位的各个审核要点都必须指定相应责任人负责该要点相关评估工作),并于2016年3月11日前将附件1加盖公章后送至交流中心612,电子版发送至评估办邮箱:zsl@ptu.edu.cn(联系人:郑舒琳;联系电话:15060309717)。
附件1:莆田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任务分解表
评估办
2016年3月7日
附件1:
莆田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任务分解表
填报单位:
审核项目(6+1项)
|
审核要素
(24个)
|
审核要点
(64个)
|
牵头单位
|
责任人
|
联系电话
|
参与单位
|
责任人
|
联系电话
|
一、
定位
与
目标
|
(一)
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
发展规划办
|
|
|
校办公室
|
|
|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发展规划办
|
|
|
校办公室、各院部
|
|
|
(二)
培养目标
|
3.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
教务处
|
|
|
学生处、各院部
|
|
|
4.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三)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5.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
校办公室
|
|
|
教务处、各院部
|
|
|
6.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
教务处
|
|
|
各单位、各院部
|
|
|
7.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校办公室
|
|
|
教务处、各院部
|
|
|
二、
师资
队伍
|
(四)
数量与结构
|
8.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
人事处
|
|
|
各院部
|
|
|
9.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人事处
|
|
|
各院部
|
|
|
(五)
教育教学水平
|
10.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
教务处
|
|
|
人事处、科研处、各院部
|
|
|
11.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人事处
|
|
|
各院部
|
|
|
(六)
教师教学投入
|
12.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13.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七)
教师发展与服务
|
14.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
人事处
|
|
|
对外合作交流处、教务处、各院部
|
|
|
15.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人事处
|
|
|
工会、发展规划办、各院部
|
|
|
三、
教学
资源
|
(八)
教学经费
|
16.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
财务处
|
|
|
|
|
|
17.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
财务处
|
|
|
|
|
|
18.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财务处
|
|
|
教务处
|
|
|
(九)
教学设施
|
19.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
教务处
|
|
|
后勤处、设备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体委、各院部
|
|
|
20.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率
|
教务处
|
|
|
科研处、后勤处、设备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体委、各院部
|
|
|
21.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
|
教务处、基建处、后勤处、资产设备处
|
|
|
(十)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
22.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23.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24.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十一)
课程资源
|
25.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26.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27.教材建设与选用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十二)
社会资源
|
28.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
对外合作交流处
|
|
|
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各院部
|
|
|
29.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
科研处
|
|
|
对外合作交流处、教务处、各院部
|
|
|
30.社会捐赠情况
|
对外合作交流处
|
|
|
各院部
|
|
|
四、
培养
过程
|
(十三)
教学改革
|
3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3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
教务处
|
|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
|
(十四)
课堂教学
|
34.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35.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
教务处
|
|
|
科研处、各院部
|
|
|
36.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
教务处
|
|
|
学生处、各院部
|
|
|
37.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教务处
|
|
|
学生处、各院部
|
|
|
(十五)
实践教学
|
38.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39.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40.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落实与效果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十六)
第二课堂
|
4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
学生处
|
|
|
科研处、教务处、团委、各院部
|
|
|
4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
团委
|
|
|
科研处、教务处、体委、各院部
|
|
|
4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对外合作交流处
|
|
|
教务处、各院部
|
|
|
五、
学生
发展
|
(十七)
招生及生源情况
|
44.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
教务处
|
|
|
|
|
|
45.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十八)
学生指导与服务
|
46.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
学生处
|
|
|
教务处、团委、各院部
|
|
|
47.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
学生处
|
|
|
教务处、团委、各院部
|
|
|
48.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学生处
|
|
|
各院部
|
|
|
(十九)
学风与学习效果
|
49.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
学生处
|
|
|
各院部
|
|
|
50.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
学生处
|
|
|
教务处、科研处、团委、体委、各院部
|
|
|
51.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学生处
|
|
|
教务处、各院部
|
|
|
(二十)
就业与发展
|
52.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
学生处
|
|
|
各院部
|
|
|
5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学生处
|
|
|
各院部
|
|
|
六、
质量
保障
|
(二十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54.质量标准建设
|
教务处
|
|
|
发展规划办、各院部
|
|
|
55.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
教务处
|
|
|
校办、发展规划办、各院部
|
|
|
56.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
教务处
|
|
|
校办、发展规划办、各院部
|
|
|
57.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教务处
|
|
|
人事处、各院部
|
|
|
(二十二)
质量监控
|
58.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
教务处
|
|
|
发展规划办、质控办、各院部
|
|
|
59.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教务处
|
|
|
校办、发展规划办、质控办、各院部
|
|
|
(二十三)
质量信息及利用
|
60.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
教务处
|
|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各院部
|
|
|
61.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62.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二十四)
质量改进
|
63.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64.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教务处
|
|
|
各院部
|
|
|
自选特色项目
|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
校办公室
|
|
|
各单位、各院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