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授锴:科研路漫漫,兴趣以为伴

作者: 时间:2023-02-20 点击数:

林授锴,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理事,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莆田市青年拔尖人才。于莆田学院任职12年,主要从事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枇杷逆境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主持包括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项目9项,其中省级2项、市厅级4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PNA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合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省级鉴定(评价)成果2项(均排名第二);获莆田市高等教育先进个人、莆田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2019-2021连续3年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

兴趣为引,做有意义的科研

林授锴说,自己在选择科研项目时以需求为导向,或是为了解决研究上的基础性问题,又或是为了解决产业上的应用性问题。比如对“枇杷属植物”的研究,枇杷属植物具有很多栽培枇杷所不具备的优良性状,这些优良性状的基因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可以用以改良现的栽培枇杷,进而改善枇杷受众的饮食品质。

科研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工作,林授锴表示搞科研的主要困难还是时间不够用为此,正常工作之余,他时常利用空余时间看文献、浏览科研公众号,关注领域研究进展激发科研灵感。林授锴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兴趣之于科研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兴趣的科研是很难长久的。”正是带着对研究的兴趣和负责,才使得林授锴不断的在科研道路上乐此不疲的不断钻研。

谈及当初选择从事科研事业的初衷,林授锴十分感慨:一开始是觉得科研工作过程充满未知,对于基础科学问题的探索不会令工作乏味之后慢慢做下去,对莆田的特色枇杷产业逐渐了解,认识到了不少产业性的问题,就想去试着解决,争取做一些对枇杷产业有益的东西出来。 

教研相长,为精进不休之师

在学校工作的12年里,林老师始终践行科研两不误。他认为教与科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巩固已有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会为科研提供灵感;而科研的所得也会提升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升教学水平,还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反哺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特别是实验类学科的同学,参与一项科研工作是值得的。这对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以及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是很有意义的。” 这是林授锴老师送给正在从事科研工作学生深切寄语

接续奋斗,于科研之中找乐趣

当被问到被评为2021年度科研先进个人的感受时,林授锴说:“这是学校对我过去科研工作给予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科研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针对实验学科类学生实验失败的情况,林授锴说“实验不符合预期又或是失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他认为,通过努力成功完成实验,特别是获得符合预期实验结果,可以让人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这也是科研的乐趣所在。

林授锴表示自己的下一步科研仍然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主要工作是以栽培枇杷为母本构建枇杷属植物的杂交后代群体,从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枇杷杂种后代,进行优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

(朱孟婷 胡婧宇)


莆田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 地址: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紫霄东路2121号(紫霄校区)李文正图书馆8层(351100) 电话:0594-2683709 传真:0594-2677229 Email:ptuky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