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杰,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2020年聘任为莆田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委员。2021年6月与莆田市农业农村局签订“高校+村党支部”乡村规划人才合作协议,采用挂村驻点的方式,以7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88个脱贫村巩固为重点,在全省率先建立“高校+村党支部”的乡村规划人才保障机制。
投身科研,不知疲倦
傅文杰于1997年来到当时的莆田高专,至今已在莆田学院任职25年。而他的科研生涯远比他从事教学工作开始的早,一毕业就在研究所工作,一直保持着做科研的习惯,他目前主要致力于做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以及历史传统建筑研究,并在这些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就。
“做科研肯定是有所得,有所失。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将科研作为乐趣,长久地做下去”傅文杰说。做科研是一个长久而辛苦的过程,他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连续的,是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的。一方面,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向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做课题;另一方面,周末可能要比工作日更加忙碌,要进行下乡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老百姓的诉求,并为每一个乡村量身打造符合实际的项目。不仅要做规划,还要保过程、见成效,进行实时验收,严格把关,保证项目落地生花,这也正是傅文杰一直所坚持的科研信念。
实践教学,立德树人
在推动学生学习就业方面,傅文杰一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乡村振兴,主要是从设计方面入手,从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拍照记录再到数据整理和诉求整理,每个方面都有学生的加入......”在日常生活中,傅文杰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具有实质性且符合他们个人情况的的调研方案及内容。通过本科阶段尽早接触科研的锻炼,进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摸清科研的基本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后续的高阶学习和工作的开展,也能够更加了解城乡规划的内容并更加投身于每一个项目的建设。
他还提到,城乡规划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知识更新很快,只有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才能教好课,不能闭门造车。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不可以照本宣科,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争取做到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就能运用一门课程。他自己教授的数字测图和GIS课程,为许多莘莘学子在毕业后进入工作提供了契机,更有优秀毕业学生考取了相关科目的研究生。
“我觉得傅老师是一个很厉害的人。首先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成就,他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同时也会帮助莆田各地的乡村做规划,而且大部分乡村在经过他的规划之后变得越来越好。其次是作为我们的老师,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我们划重点,而不是笼统的每个地方都会抓到,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也可以放更多精力在有用的地方。”城乡规划211黑裕清说。
傅文杰认为,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在科研过程中,他会不耻下问,向学生请教一些自己相对不太精通的方面,与学生平等相待,同时培养学生的精神。
奔赴一线,为民服务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傅文杰经常来到各个乡村进行考察,对乡村建设做出指导。在谈话时我们了解到,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要使乡村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不仅局限于美化乡村,还要寻找出符合于乡村实际的特色道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他特别还举出了凤山村与莲池村两个乡村项目的例子,表示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大相径庭。相比城市规划,乡村规划不仅更追求实用、简单、合理性,还要了解居民的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项目方案,做出真正能落地、真正有口碑、真正有意义的规划。
面对乡村规划项目,傅文杰一直坚持走进基层、服务基层的理念,他表示,要将规划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式也十分重要,规划要落在村民上、有钱用在刀刃上,才能重塑村落,点亮乡土,让每一个村庄都绽放新时代下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星喏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