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预防麻疹篇
麻疹是由什么引起的
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并且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在儿童身上传染性比较强,属于高发易感人群,但是成人也会患有麻疹,这主要是没有及时免疫受到麻疹病毒的感染,在我国儿童时期就会免费注射麻疹疫苗,如果没有注射疫苗成人后接触麻疹病毒还是会被传染。
麻疹疫苗是对麻疹进行预防最为有效的方式。在我国会对儿童进行免费注射麻疹疫苗,所以要及时进行接种,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长大成人后接触到麻疹病毒,还是会被感染,患上麻疹,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预防麻疹病毒并且感染后及时的进行治疗。
患麻疹的阶段有
潜伏期:
麻疹潜伏期大约为6~18天,一般情况下潜伏期在10天左右。如果是过去接触过麻疹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潜伏期可延长到3-4周。麻疹潜伏期症状不是很明显,部分麻疹患者可在潜伏期内体温有轻度升高。
麻疹初期上呼吸道症状
麻疹在发病初期常表现出类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病变的症状,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咽部不适等较为常见。此外,麻疹在发病初期还可能出现眼睛发炎,畏光、流泪以及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口腔白色斑点
麻疹患者在发热2-3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处发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随着病情的发展粘膜斑可逐渐增多并且互相融合,大多情况下,口腔黏膜斑在出疹后1-2日内消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氏斑。
发热
发烧是麻疹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之一,一般在潜伏期末即可会出现低到中度的发烧症状。起病3-5天后,体温甚至可达到40度左右,体温高时可出现寒战、嗜睡、头痛,厌食、呕吐,腹泻等不适,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也会相应加重。
淡红色皮疹
在麻疹发病3-5日后患者身上开始出现皮疹,初期稀疏呈淡红色,逐渐密集呈暗红色,疹间有正常皮肤。出疹顺序大致为耳后,额部发际,随之扩散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心及足底。3~5天后出透,出齐。
麻疹的症状
麻疹是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一旦患有麻疹应该立即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通常隔离五天左右,一旦出现肺炎类的并发症,则需要隔离十天以上,并且及时治疗才能够避免将麻疹传染给其他人,切断麻疹感染的传播链条。
麻疹的初期和感冒症状相似,所以很多人会混淆麻疹和感冒,但是随着病毒的逐渐扩散,患者会出现高热,全身出现红疹的情况,并且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也有一部分人在小时候注射过麻疹疫苗,但是接触到麻疹病毒后还是被传染,一方面与自身免疫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麻疹疫苗失去了效果。多数情况下,麻疹疫苗的效用会持续10年到12年左右,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疫苗失效应该及时补打,防治在接触到麻疹病毒时被感染。
疫苗只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手段,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佩戴口罩,室内环境多通风,保持卫生,远离患有麻疹的患者,成人也不能够忽视麻疹病毒的预防,增强体质,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
成人患有麻疹,主要是接触到麻疹病毒并且体内没有足够的抗体,在麻疹高发季节要注意防护,科学做好预防,患有麻疹更要及时就医进行确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谨遵医嘱服药,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早日恢复健康。
如何预防麻疹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1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3.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患者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患者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