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木兰溪日夜流淌,星辰大海,追逐信念,一川美酒,百里浪花,让我亲亲,亲亲您的脸……”为践行新风正气福建“名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7月2日至7日,由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与体育学院联合组织的“木兰薪火”实践队一行来到木兰溪沿河流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38名志愿者分成四支小分队进行河流检测治理和垃圾分类环保宣传以及入户访谈,为木兰溪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木兰薪火”实践队合照
据了解,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也是贯穿莆田境内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成于一溪,滋养出兴化平原的富庶,也曾困于一溪,水患频发。“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一首在莆田当地流传已久的民谣道出莆田人民水患已久的心酸,更体现出治理木兰溪的重要意义。
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上午,莆田学院“三下乡”团队小分队的志愿者们来到位于木兰溪沿河流域的陈桥村,对木兰溪支流的水质进行检测。“木兰溪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观,为人民谋福祉。希望我们能结合专业特点,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守护木兰溪提供便利和帮助。”环境工程专业的余雯慧同学如是说道。
在村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木兰溪边,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采样瓶进行采样,并在现场用直读仪监测水温、溶解氧,并检测PH值、浊度等,同时保留部分水样在进行编号后带回学校实验室做磷酸盐、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的检测,根据不同的标准,以所测得的结果作为依据综合判断水质。

图为志愿者采取水样
“你拉着他的肩膀,小心滑。”炎炎夏日,木兰溪畔,队员们团结一心,将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共同完成了溪水采样与初步简单检测。参与此次水质检测的黄欣怡同学表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力量,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任务,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大学生们更应当承担起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助力木兰溪生态建设。
星星之火询木兰况,筑梦之行守碧波清
木兰溪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全程推动治水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先行探索,莆田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离不开木兰溪的长治久安。莆田学院“木兰薪火”实践小分队此次来到木兰溪河畔的南埕村和新兴村进行入户访谈。
“您对木兰溪治理有所了解吗?”“您觉得木兰溪治理对你有什么帮助吗?”在志愿者们亲切的询问与访谈中,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母亲河重要性的认可以及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实践小分队协助并促进各界共同努力,旨在共同守护母亲河,让木兰溪母亲河持续展现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面貌。

图为志愿者采访当地居民
南埕村的居民张先生指出木兰溪依然存在河流垃圾等污染源,他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木兰溪,积极参与清理行动和教育活动。新兴村居民王女士分享了她和其他志愿者们参与的母亲河清理行动的经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了解木兰溪的自然环境,减少对河流的破坏性 影响。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治理木兰溪是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的大工程,只有统筹协调山、水、林、田、湖、城等多个要素,谋划“一环、一心、一轴、七廊、一系统”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总体布局,着重致力于建设节水、生态、洁净、安全、文化、智慧的“六水木兰”,才能打造我国东南沿海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的样板。
携手共创美丽乡村,青春助力生态新风尚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莆田学院“木兰薪火”实践队聚焦木兰溪河岸垃圾堆放、水质浑浊等问题,由徐书杰同学领导的队伍来到了镇前村。志愿者们手持垃圾夹钳将河滩上、草丛中、花坛边的垃圾捡入手中的垃圾袋内,维护河道环境卫生整洁,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在河道旁的蓝色身影共同传播着绿色理念,护卫绿水青山,与木兰溪的自然风光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此外,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画册并在公告栏上粘贴海报,以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陈俊安同学向村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宣讲。“木兰溪的治理之路,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莆田的生动实践,这种为民情怀的接力传承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作为新时代河湖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做好木兰溪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木兰溪边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精美的美食文化、深远的海洋文化浸润每一个人。”

图为陈俊安同学正在进行宣讲
激情澎湃的宣讲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村民们纷纷表示要为保护木兰溪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志愿者们通过宣传,让居民增强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助推大家以绿色生活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供稿: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刘冰艳 郑思思 刘志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