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一年收获季,又是一年报喜时。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录取工作落下帷幕,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喜报频频传来。“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在学院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和2021届环生学子不懈努力下,学院的考研工作再登新台阶。据统计,学院共有85名同学投身参加考研考试,43人过国家线,上线率达17.13%;录取36人,录取率达14.34%,其中21名学子被双一流院校录取,占比58.33%。
据悉,环生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积极探索出一条以考研促学风建设的常态化机制。良好的教风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求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断夯实教风,推进学风建设。同时,结合专业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考研氛围;学院还建有8个省级教学平台、5个校级教学平台以及6个省级科研平台,为学生科研工作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端正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而考风建设则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学院始终重视考风考纪建设,严把考风端正学风。“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学院通过入学诚信教育、考前考风教育、对考试违纪进行严厉处理等方式,从而有效的遏制考试违纪作弊,进一步端正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加强日常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院在塑造良好教风和严把考风考纪的基础上,积极宣传动员,不断推进学风建设。学院坚持“早动员、早出发”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考研动员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定期举办学风建设月、班级风采展、学风建设表彰、邀请优秀考研学子做报告会等活动,以榜样带动学风建设,燃起环生学子的考研热情,照亮前行的路。考研优秀成果的取得,是全院重视教风学风建设的直接体现。
环生学院院长吴锦程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由衷地祝贺成功上岸的学子。考研成果的取得,展现了学院教风、学风建设的成效显著。建党百年之际,学院将不断推进学风建设常态化,丰富多样化的教风班风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学风氛围,以考研工作带动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希望在校环生学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喜报公布如下:
序号 |
姓名 |
专业 |
录取院校 |
录取专业 |
1 |
刘雅玲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中国农林科学院 |
食品加工与安全 |
2 |
陈媛媛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福建农林大学 |
食品加工与安全 |
3 |
廖薇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福建农林大学 |
食品加工与安全 |
4 |
陆含金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福建农林大学 |
食品科学 |
5 |
朱春华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集美大学 |
生物与医药 |
6 |
陈伟娇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上海海洋大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7 |
郑佳宝 |
生物技术 |
厦门大学 |
生态学 |
8 |
朱湘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学 |
9 |
陆宇轩 |
生物技术 |
中国计量大学 |
生物信息学 |
10 |
沈惠灵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学 |
11 |
沈雪洪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学 |
12 |
廖建英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学 |
13 |
梁箐筠 |
生物技术 |
南通大学 |
生物学 |
14 |
陈晓荧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15 |
黄玉凤 |
生物技术 |
贵州师范大学 |
微生物学 |
16 |
白雪 |
生物技术 |
西北师范大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7 |
林宏友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学 |
18 |
郑雅鸿 |
生物技术 |
福建农林大学 |
生物学 |
19 |
张润秋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环境工程 |
20 |
李杰 |
环境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1 |
戴默寒 |
环境工程 |
安徽大学 |
环境与资源 |
22 |
危彦晨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3 |
陈梅燕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4 |
林毅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5 |
朱梦磊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6 |
徐赐彬 |
环境工程 |
华侨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7 |
洪泽龙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8 |
林烨欣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29 |
李红霞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30 |
邓佳慧 |
环境工程 |
福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31 |
黄慧莹 |
环境工程 |
温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 |
32 |
李青青 |
应用化学 |
福州大学 |
无机化学 |
33 |
林铭 |
应用化学 |
华侨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34 |
袁琳琳 |
应用化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35 |
陈泽钒 |
应用化学 |
华侨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36 |
马锐奎 |
应用化学 |
华北理工大学 |
电子信息 |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许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