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联系方式
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电话:0594-2215260
网站:https://www.ptu.edu.cn/hjysw/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研平台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应用型学科简介

2019年03月12日 18:36  点击:[]

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应用型学科简介

 

一、环境工程(085229

(一)本学科基本情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应用型学科于2017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建立的科研平台。学科队伍有专任教师26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博士14人;15人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3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人入选莆田市第一批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

(二)学科带头人介绍

黄建辉(男,19758月出生),教授;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莆田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化学学会理事。近年来,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被SCI收录24篇、EI收录18篇;主持、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课题9;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莆田市首批青年专业技术后备人才、莆田市第一批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环境工程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着眼于近年来新型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逐渐呈现的问题,主要采用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卫生工程、生物技术等原理和手段,进行水、气、固体废弃物防治与资源化技术以及环境与资源领域的新材料及其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2、环境科学研究方向

该方向通过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预测东南沿海主要经济产业生产建设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揭示区域经济建设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针对东南沿海主要经济产业的生产实践,构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库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并开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模式库,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处置提供参考和指导;针对东南沿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大问题,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与资源进行实时和多时的动态监测,结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料,并集成环境系统分析与规划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价,分析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环境规划与管理建议与具体实施措施,使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方向

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立足于福建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突出生物资源与生态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国家战略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需求,解决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该方向主要从事我国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评价与利用,以亚热带重要作物、果树与海洋生物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和生态种养殖工程2个研究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已形成特色与优势,为生物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本学科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聚焦福建省“生态省”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需求,针对莆田学院所在东南沿海生态环境的特点,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把学科的方向凝练、特色培育立足于地方发展之中,通过技术服务和创新,有力地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形成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科和团队的整体实力,力争在环境学科、环境工程和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三个方向都有省部级以上标志性的教学或科研研究成果。

(五)学科建设成效

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相关科研项目90余项,经费11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5项;横向课题11项,经费74.4万元;发表反映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2篇,EI收录39篇,ISTP收录3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8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授权7项。


上一条:“生态环境”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关闭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   邮编:351100   |   学院办公室:2215260   |   教学科研办:2696445      辅导员办公室:2658125  |   院长信箱  |   书记信箱   闽ICP备0094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