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首届“福”文化学术沙龙举行

作者: 时间:2022-03-02 点击数:

图为“福”文化学术沙龙现场。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贺 摄

图为卢耿耿讲话。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恒玥 摄

图为陈祖芬发言。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恒玥 摄

图为工艺美术学院19级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贺 摄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31日下午,由莆田学院党委宣传部、科研处指导,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莆田分公司承办的“福”文化学术沙龙在紫霄校区图书馆新华书店文创空间举行。本次沙龙以“福”文化为主题,围绕“福”文化的内涵、区域性及传播意义等问题展开交流。

 

   现场,对于“福”文化的理解,莆田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卢耿耿介绍说,一是祈福,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祈福文化;二是造福,即创造福的过程;三是传福,对福文化的传播途径;四是知福,知道福之所在,福之所倚;五是惜福,珍惜当下幸福和平的生活环境。我们应不断加强福建本土“福”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教授林孟蓉来自台湾,她以妈祖庙的福文化举例。她提到,“福食”是指由庙里提供给信徒“吃平安”的汤面或咸粥,而“面线”有长寿、福气绵绵的寓意,在台湾民间习俗里也有象征去除霉运与厄运。另外,台湾的妈祖信徒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会用“福圆”到妈祖庙里祭拜妈祖,“福圆”是桂圆、龙眼的另一称呼,祭拜时通常会和米糕摆放在一起,祭拜结束时,信徒会将福圆剥壳后放在米糕中再带回家食用,象征祈福、补运。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学术部助理研究员周丽妃在讲话中结合自己的工作职位,她认为,“福”文化与莆田妈祖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妈祖福起源、妈祖福的标识、妈祖文化不同系列活动的报名、生产资料中关于福的活动四个方面都体现了“福”文化,要把两者研究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文化与文化,传统与传统的融合。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帅志强就关于“福”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问题提出建议,他表示,“福”文化的品牌化传播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品牌传播理论而且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福文化传播过程可以更好建立大众对于“福”文化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其次“福”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问题急需清理。结合“五福”传播、“福”文化主题展及旅游传播等个案重点分析,准确把握这些问题,是提升“福”文化的品牌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前提。

 

   华夏传播研究会常务理事、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吉峰提出关于“福”文化研究的三点建议,一是立足于自身前期的研究方向,不偏离。从典籍中整理“福”文化,对其内涵分类,剖析其意义的变迁、传播方式等;二是基于当下视角,产生“福”文化现实价值。如“福”文化与“共同富裕”观念、“福”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幸福观等;三是从细处着眼,找小角度。如从物质文化符号或精神文化符号等方面切入研究。

 

   书香润“福”氛围浓、“福”在福地文化深、迎春送“福”福气多、金虎献瑞“福”至新华、“福”虎贺春,祈福愿……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的工作人员余雅彬向众人介绍了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在“福”文化传播方面的举措,展示了接地气的新华“福”文化。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黄劲与其指导的工艺美术19级的三位学生现场拿出表现“福”文化的妈祖画,征求众人的创作建议。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副秘书长陈祖芬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旨在创造一个交流环境,更深入的研究“福”文化。这是莆田学院“福”文化探索的开端,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入研究“福”文化与不同学科的关系,将“福”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文化传播。

 

(校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恒玥 王贺 见习记者 颜烨)

 责任编辑:张亮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莆田学院-党委宣传部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邮编: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