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搜集方法及策略
一、就业信息搜集的基本要求
(一)主动及时
就业信息具有时效性,一般情况下,时间越长,就业信息的效用越小;时间越短,就业信息的效用越大。可见,就业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我们搜集就业信息一定要主动及时。因为,就业信息价值的大小,与它的搜集、传递、使用是否及时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能及时搜集和运用,就可能发挥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如果我们不能主动迅速地搜集就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二)真实可靠
搜集到的就业信息一定要真实可靠,这是就业信息搜集工作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搜集的信息是虚假信息,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给求职带来很多麻烦。要做到信息真实可靠,首先要求信息源要可靠,特别是通过间接方式搜集就业信息时,更要注意这一点;其次,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要注意分析鉴别,及时剔除不可靠的资料,对一些模糊度较大的信息,要追根溯源,直到弄清楚为止,要真正做到深入实际,多观察,勤思考,以保证搜集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目的明确
搜集就业信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个择业者,搜集就业信息的主要目的是:①熟悉国家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就业原则和实施办法;②认清就业形势,预测就业趋势;③制定择业目标;④策划求职择业活动;⑤确定求职择业者在各个时期的目的。就业信息的搜集,不能漫无边际,而应根据求职择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如果在就业信息搜集工作中不注意目的性,不加限制地搜集,就会造成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甚至严重影响求职择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全面适用
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搜集必须做到既全面又适用。由于毕业生求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只有广泛地搜集与求职择业有关的各方面信息,才能保证择业的顺利进行。可见,搜集信息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就业信息日益丰富,如果信息搜集过程中忽视信息的适用性,那就可能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把握不住方向,搜集不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搜集信息的时候,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去搜集有关的就业信息,避免搜集范围过大,浪费精力和时间。从这个角度说,就业信息搜集还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总之,只有当搜集的就业信息既全面又适用,才有可能为求职择业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保证。
二、就业信息搜集方法及策略
获得一定数量的与自己择业方向和范围有关的人才需求信息,是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的必要前提。
(一)就业信息搜集方法
1.文件研究法
文件研究法是指从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类文件中寻找所需就业信息的方法。这类文件包括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府部门颁布的各种关于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文件,以及计划、人事、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有关文件与规定。在官方就业网站上一般都有就业政策相关内容。
2.媒体搜集法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就业信息也是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创办的就业指导报、人才报等报刊刊登的就业信息,针对性更强,内容更集中,对毕业生也更实用。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优势。毕业生通过收听、收视有关节目,也可以获得大量的就业信息。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就业需求信息,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用人单位沟通等。
3.全方位搜集法
把与专业有关联的就业信息搜集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以备使用。在搜集信息时不要仅仅局限于专业对口单位,对非对口单位的需求信息也要注意搜集。但是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要确保重点,要全面了解专业对口单位的需求,因为这样的单位对相应人才的需求量大。
4.定向搜集法
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这种方法以个人的专业方向、能力倾向和兴趣特长为依据,便于找到更适合自己特点、更能发挥作用的职业和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当你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范围过于狭窄时,有可能大大缩小你的选择余地,特别是你所选定的职业范围是竞争激烈的岗位工作时,很可能给你下一步的择业带来较大困难。
5.定区域搜集法
根据个人对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的偏好来搜集信息,而对职业方向和行业范围较少关注和选择,这是一种重地区、轻职业方向的信息搜集法,按这种方法搜集信息和选择职业,可能由于所面向地区的狭小和“地区过热”(即有较多择业者涌向该地区)而造成择业困难。
就业信息虽然有很多种搜集方法,但每一名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个人条件不同,所以其最佳信息搜集方式也不相同。例如,对互联网非常熟悉的同学来说,从网上获取就业信息是最佳的;对于经常和院系老师接触的同学来说,从学校、院系老师那里获取信息是非常方便的;对于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同学来说,其家人、亲友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可能更有价值。所以,毕业生在搜集就业信息时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并以此为主,以其他信息搜集方式为辅,搜集各种就业信息。
(二)就业信息搜集策略
毕业生在搜集就业信息时,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比如,对自己感兴趣的需求信息要重点搜集,对自己所在高校的具体管理规定要重点搜集,还有一些涉及自己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政策规定要注意搜集。对于其他的一些信息只要平时留心就行了。毕业生在搜集就业信息时抓住重点兼顾其他,就能够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收益。毕业生在搜集就业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多看、多问、多查、多试”,即多看报纸、电视,多向学校、院系老师咨询,多上网查询,多参加供需见面会和到单位面试。信息不会从天而降,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的。所以毕业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就业信息,为自己能找到满意的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就业信息搜集的渠道
(一)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整理和发布就业信息,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与上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用人单位向学校寄送需求情况的信息集中地。经过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筛选和分类的用人单位,其可信度高、信息量大。可以说,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获得的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1)针对性强。一般用人单位是在掌握了学校的专业设置、生源情况、教学质量等信息后,才向学校发出需求信息的,这些信息是完全针对该校应届毕业生的。而在人才市场和报纸杂志上获得的需求信息,大多是面向全社会的,往往都要求求职人员具有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能适用于应届毕业生。(2)可靠性高。为了对广大毕业生负责,在把用人单位发送给学校的需求信息公布给学生之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先对就业信息进行审核,从而保证了就业信息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并善于把握好自己的话,在学校召开供需见面会时,供需双方面谈合适,马上就能签下协议书。
(二)各地人才服务中心
人才服务中心是各市、区、县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的专门从事人才交流、职业介绍工作的服务机构。在这里既可以通过咨询获得当地就业规定、实施办法,又可以了解当地的人才需求情况。他们会定期搜集所在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经过整理,分单位和专业汇编成册,然后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出去。这些信息几乎涵盖了当地各行业的需求信息,因此地域性较强。对于有明确的就业地点要求的毕业生来说,这种渠道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
高校单独或联合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各地市举办的主要面向本地区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及定期举办的人才市场招聘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众多用人单位和大量的需求情息,因而时效性很强。对于毕业生来说,高校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针对性更强。毕业生将直接面对招聘单位,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应聘的成功率,用人单位也可以挑选到自己满意的毕业生。目前,各地的人才市场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资源,也纷纷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可以常去查询。
(四)院系领导及老师
院系的领导、老师直接与毕业生接触,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以及近几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且他们当年的同学、同事多在相关行业和单位中工作,熟悉这些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工作环境和人才需求情况。他们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强,更能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老师获得有关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库,且可以直接通过老师作为推荐人或引荐人,以此增加自己求职成功的系数。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院系领导、老师经常受其同学、好友的委托,为单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
(五)校友
校友是指那些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大多在对口的单位工作,对所在单位、行业的情况比较广解。一些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熟悉学校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当其单位需要毕业生时,他们自然首先考虑的是回母校挑选人才。这种形式提供的就业需要信息占总信息量的相当大部分。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其最大特点是比较接近本校,尤其是本专业的毕业生,对人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及其在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工作、发展状况更了解。尤其是近几年毕业的校友更有着职业信息的获取、比较、选择、处理的经验和竞争择业的亲身体会,这比一般纯粹的职业信息更有参考、利用价值。由于校友和求职者曾经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过,有共同熟悉的师长、近似的专业,他们容易将对母校、老师、校友的情感扩散,常会不遗余力地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有用信息和种种帮助,尽可能多地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
(六)家长、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
家长和亲朋好友是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的主要构成。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与社会有多种联系,可以从不同渠道带来各种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他们比较了解大学生本人的求职意向,提供的信息也就比较直接、有效、可靠;毕业生一旦接受家长亲友提供的信息,由此进入就业岗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毕业生的家长和亲朋好友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他们十分了解自己工作的单位,并与各部门有着较广泛的接触。知道本单位哪个部门要进人、待遇如何,甚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家长和亲友们都可以直接告知毕业生本人。所以,毕业生的社会关系是获取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七)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人学位,高等院校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利用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网页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些网站以就业政策咨询为主,一些网站以提供就业需求信息为主,还有一些网站为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通过网络求职是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方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将招聘信息与求职信息上网公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选择、直接交流。这种渠道具有信息透明度高、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等特点,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八)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这些传统媒体历来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些用人学位的简介、需求信息、招聘启事等都会在当地主要媒体登出、播报,或在报纸辟出专栏登载招聘信息。—些专门针对毕业生就业的期刊汇集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需求信息。由于是当地就业主管部门创办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每年在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都会有大量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行业现状、职业前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信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年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受到招聘机构和求职者们的共同青睐。
(九)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
毕业生在实习、社会实践中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关需求情况,也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自己。无论是现在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立,还是各地纷纷建立的见习机制,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可靠的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开发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信任,取得职业信息甚至直接谋得职业的大学生不乏其人。因此,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也要做一个搜集就业信息的有心人。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前奏曲,是参加工作的预演,所以每个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份非常难得也是很有价值的经历。通过实习,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你有所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择业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上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信息会在互联网上发布,同时学校也会主动搜集其他渠道的就业信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业信息是纵横交错、相互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