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联系方式
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电话:0594-2215260
网站:https://www.ptu.edu.cn/hjysw/
就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就业指导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八)

2015年05月16日 16:54  点击:[]

就业信息的处理和利用

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取的方式不同,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认真的辨别处理,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去伪存真,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信息。

一、信息的筛选

一般说来,无论来自何种渠道的就业信息,它都是一种原始状态的信息资料,通过就业信息的处理,就能大大提高信息的真实度和准确度,保证就业信息的质量。同时,就业信息的处理还能及时发现就业信息资料的漏收情况,有利于及时补充搜集,提高就业信息的完整性。只有就业信息准确、可靠、全面、有效,才能为求职择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在就业信息应用前有针对性地对就业信息进行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信息鉴别

信息既蕴藏着机会,也可能潜伏着陷阱;有时无比珍贵,有时却是一堆“垃圾”。鉴别获取的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首先要鉴别信息的真实性,由于所获取信息不一定都全面、准确,因此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的鉴别和判断,并加以澄清和剔除,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择业服务。就业信息的鉴别一般可分为对第一手资料的审核和对第二手资料的审核。第一手资料的审核是指就业信息需要者对通过直接调查,实地考察等手段获取的就业信息材料的审核。这种信息资料的审核一般采用边调查边审核的办法,及时弄清事实真相,保证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二手资料的审核是指对通过间接手段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审核。一般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主要包括:①感官判断法;②分析比较法,即对不同渠道搜集的同一信息对比分析,以鉴别信息的真伪;③文献资料查证法,如通过报刊、统计报告、行业协会读物等考证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等;④媒体调查法,即通过电话、Internet或信件向有关方面核实就业信息的真伪;⑤现场核实法,即亲自到有关部门、用人单位拜访,实地考察鉴别真伪;⑥老师、主管机构判断法,即请老师或发布信息的主管部门判定信息的可信度。其次,要鉴别信息的内容是否齐全,特别是发现自己所想知道的细节没有或者不清楚时,要抓紧时间进行一番实际考察,旁敲侧击地询问一些情况,或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还可以在应聘时向主聘人提出。总之,要等信息基本准确之后再作决定,这步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随后的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相反,这步工作判断错误,则会让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很可能对自己心理和行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信息整理

毕业生搜集到就业信息后,应对它们进行分类、分析。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国家的规定,哪些是省市的规定,哪些是所在高校的规定,哪些是就业需求信息,哪些是供需见面会的信息,哪些是用人单位的具体规定。其次把这些情息分门别类地摘抄到专门的本子上,或保存在电脑里,以后用时就能非常方便地查找到,从而使信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业信息的专业分类,即根据招聘单位的所有制特点、专业性质及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学历程度、特别要求等进行分类,然后,以自己的现实情况为标准进行排序。现在是信息经济的时代,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特别是从报刊、互联网上搜集来的信息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仔细加以辨认,就会发现有许多已经过时的信息,所以还要对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分析,剔除那些已经过时的信息,然后按时间的远近顺序排列整理。就业信息按地域分。即根据招聘单位所在省、市进行登记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应聘方式。

(三)信息把握

在信息加工之前,先给自己草拟一个职业选择提纲,确定择业标准;再按照标准进行初选,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剩下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分析和处理。毕业生要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比较和选择,看看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哪个单位更匹配,哪个单位更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从中选出重点。对重点单位的内部信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分析它需要的人才的特点,它对人才使用的方向,以及该单位未来发展的前景等等。在把握这些情况以后,毕业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应聘材料,从而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四) 信息挖掘

许多信息的价值往往不是浮在表面上的,必须经过深入挖掘才能发现。比如,根据有些单位的现状,可能还难以判断、预测单位和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些单位虽然目前可能条件差一些,但从长远看是有前途的,能够给人才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站在高处,从长远的、大局的方向看职业、单位的趋势,又要留意信息的细枝末节,由表及里地挖掘信息的内涵价值。有时,还需要有一些专业知识和经验。譬如,从单位的组织结构发现其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从单位的人事、财务报表分析它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经济状况,从单位历年的招聘岗位和人数的变化了解它的经营方向变化等等。

(五)信息反馈

在当今变化万千、节奏加快的时代,就业信息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共享程度高,毕业生得到的信息仅仅代表着一种可能的机会,而且充满着竞争,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毕业生获取信息后,一定要尽快分析处理并向信息发布者反馈信息,早动手未必一定能得到这个岗位,但反应迟钝者肯定会失去这个岗位。

二、就业信息的应用

人们搜集就业信息的直接目的是应用它。通过就业信息的搜集、辨别,毕业生要达到以下目的。

(一)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情况

通过就业信息,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准确名称、隶属关系、单位性质、规模、发展前景、地理环境、经营范围和种类等等。要了解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层次、使用意图、具体工作岗位。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包括薪金、福利、保险、奖金、住房、培训、休假、工作时间、提薪机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如人事部门联系人、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E-mail等。

(二)综合分析自己的实力

在了解用人单位详细情况的前提下,也要对自身有个准确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自己:

1.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择业方面比其他非专业人员更具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2.技术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和第二外语的掌握程度,毕业生在财会、法律、管理、驾驶等方面的能力等等。除此以外,社会还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事业心等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历年就业工作经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各种能力证书的获得者,都会受到社会的青睐。

3.兴趣爱好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了解自己属于哪类人,所追求的是什么,擅长做哪类事,喜欢做哪类事,是职业策划的关键。加强自我了解,有助于你去设想哪些职业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理想。

4.性格特征也与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自己适宜的工作。

5.特定素质的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特有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工作。特定素质包括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反应速度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经济头脑强、反应速度快的学生,可以从事外贸、进出口、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等。

三)明确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期望值一直较高,目标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差距。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应仔细分析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将目标放置现实之中,明确两者之间的距离。寻找工作时,要对自己目前掌握了什么、欠缺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否则,盲从自信,急于求成都难以成功。明确自己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后,下一步的问题即怎样缩短差距,并为尽可能的缩短这一差距找出最适合的途径。

三、信息的利用价值分析

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求职择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应用就业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分析就业信息,确定合适的择业目标

择业目标是求职者的职业期望,是求职者对某项职业的追求和向往,是兴趣、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职业需求之间不断协调的结果,目标的确定是择业者从各项选择中挑出来的最有可能性的一种选择。制定切合实际的择业目标,除对自身条件有很清楚的认识外,还必须通过搜集就业信息,明确择业政策范围,熟悉行业特点以及与自身条件相关的行业状况。然后,根据社会需求信息与相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确定择业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偏差时,还应及时根据信息反馈情况,调整择业目标。

(二)应用就业信息,锻炼和评估自己的择业能力

择业能力是人们进行求职择业活动的本领,是在人们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训练和培养而形成的。在自主择业条件下,择业能力的强弱与人们能否获得择业成功的关系很大。一般说来,择业能力强的人,择业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成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当今的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不够,应当抓住机遇,主动与用人单位交往,通过面试、测试,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择业技能,同时,对自己的择业能力也进行了检测和评估。

(三)应用各种具体信息,选择就业岗位

用以指导自己确定择业目标和择业方式的信息,大都应从总体上去把握。但在选择确定自己的职业岗位时,必须充分重视应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具体单位的用人信息,这包括用人单位直接发出的人才需求函,招聘广告,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亲朋好友介绍的某单位的用人需求等等,不失时机地对各种具体用人信息进行考证、核实,抓住适合自己的有效信息,争取早日成功就业。

上一条:大学生就业指导(九)
下一条:大学生就业指导(七)

关闭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   邮编:351100   |   学院办公室:2215260   |   教学科研办:2696445      辅导员办公室:2658125  |   院长信箱  |  书记信箱  闽ICP备0094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