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资助政策乡村行,家校关怀万里行 ——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组织开展进海岛、乡村资助政策宣传活动
  • 【我们的“三下乡”】走进邹鲁古城,领略先闽智慧 ——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学子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晋鼓之间浓缩文化,家国情怀透古通今 ——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学子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美丽白洋村,科技下乡行——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仙游金线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
  • 医学微生态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论证会顺利召开
  • 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教工第一支部开展“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主题党日活动
  • 赛出实力,赛出风采
首页 >> 教学和科研工作 >> 课程建设 >> 正文
莆田学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6-12-06】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莆田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莆田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中心,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加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推动课程整合和体系优化,充分吸收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力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的基础。

(一)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将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类打通,改变了以往专业知识面狭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专业结合学校实际,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和体系优化,解决了相关学科间教学内容重复、遗漏等问题,并进一步增加公共选修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新建专业认真吸取同类院校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教改研究。在课程建设中,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教改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十一五”期间,确立校级研究项目183项,涉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双语教学等诸多方面。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共建设100余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推动了系列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带动了整体课程水平的提高。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近年来必修课多媒体授课比例超过75%。建成课程建设平台,近200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等教学资源在网上共享,积极推动了网络教学互动。

我校课程建设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宣传工作尚需加强,经费投入力度等有待加大;

2、部分新办专业的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待深入;

3、精品课程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提升档次;

4、课程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形成课程自我发展和自觉评价的机制。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依托学校课程建设平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积极推动网络互动教学,形成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逐步实现课程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要以实施“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新建校级精品课程100门左右,新建省级精品课程20门以上,使省级精品课程总量达到35门以上,同时,争取新建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

三、课程建设面临的任务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状况的改善,以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都要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课程建设。

(一)强化新设置专业的课程建设。学校现有本科专业特别是新设置专业所属的课程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在优化调整后,仍存在部分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新设置专业课程建设也需进一步强化。

(二)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已初步实现规范化、多样化、体系化。科学有效地进行实践类课程建设,让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受益,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努力建设更多高水平课程,提升学校本科教学的综合实力。课程建设水平是学校师资队伍实力和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以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标志的高水平课程是衡量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评审指标体系为标准,大力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为新增更多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四)增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水平。充分利用课程建设平台,实现广泛的课程资源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提高课程建设投入的效益。

四、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内容

按照“梯度推进、分类建设、分级管理”原则,围绕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好精品课程。

(一)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各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课程,要按课程群培养师资队伍,形成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负责人主导作用,鼓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主持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培育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团队,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以定向脱产、培训等方式,长期或短期性地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引进企业高新技术、管理人才的途径和方式,参与课程建设,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

(二)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要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合理确定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结构,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要准确定位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要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同时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各专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实现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注重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贯彻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相结合原则,吸取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明确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要优先选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内容新颖、高质量的新教材,同时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和习题集等。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在科学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网及学校的课程建设平台,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师生网络答疑、讨论及师生交流等互动教学,提升学校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实践教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实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类课程要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鼓励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加强实验室开放工作。逐步改进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形成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实践教学,大幅度地提高实践类课程教学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分级管理”体制。课程建设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继续强化“分级管理”体制,教务处负责省校级精品课程的宏观管理,负责组织校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各院、系(部)具体负责校级合格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以及管理。

(二)加大经费投入。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课程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各院、系(部)要根据实际情况,从相关经费或创收收入中给予精品课程建设一定的配套投入。要加强课程建设经费使用管理,提高实际使用的效益。

(三)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支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加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的立项以及立项课题成果的应用,积极推动学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能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严格考核和评估。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做好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和评估等工作,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整改,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五)强化责任主体。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负责人负责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落实建设任务、检查建设进度和课程建设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对各级检查、评估负全面责任。

(六)落实激励机制。对于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校级精品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3000元的奖励,并将其作为评选教学名师的条件之一。

上一条:精品课程建设 下一条:药医技学院2004-2010精品课程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