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产业学院

三下乡|莆院学子深入连江小沧畲族乡 感悟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作者: 时间:2023-07-06 点击数: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7月1日-5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槐青”民族团结专项实践队走进福州市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开展特色产业调研、畲族文化探访、民族团结宣讲、清洁美化环境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地调研促团结,政策宣讲振人心

小沧畲族乡位于福州“第二水源”山仔水库之畔,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乡之一,其中畲族居民占乡总人口的2/3。连日来,实践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走村入户,与当地畲汉两族居民、村支书及老党员、退休干部进行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小沧乡乡史、文化、民情、乡村经济和村民们对畲汉民族团结的看法等,实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实惠。“我们村是93年从你们面前的这个水库库区底下搬上来的,短短30年,各方面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政策是真的好!像以前哪有现在这么好的风光。”小沧村村支书林维忠在谈到库区移民史时不禁同实践队成员真情流露。“我们这边属春节和三月三是最热闹的,汉族的居民也会跟我们一起玩啊……有的汉族小年青畲语讲得相当好咧……我们的畲族婚礼到现在都是坚守传统不变的……”利洋村村支书雷向银也如数家珍地向实践队成员们分享着小沧乡“三月三”的节日盛况及畲乡民俗传统,成员们听得有滋有味。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也为小沧村、利洋村两村的党员带去一场声情并茂的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走进居民家中座谈了解小沧乡民族融合、日常生活情况,学习库区移民“山仔”精神。新工科产业学院 邓成林 摄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与当地老党员座谈交流小沧畲族乡乡村振兴与畲族文化保护情况。新工科产业学院 黄子漪 摄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为小沧村、利洋村畲汉党员做民族团结宣讲。新工科产业学院 李妍琼 摄

探访生态产业,共话绿色振兴

“东风村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是紫灵芝生长的绝佳环境,去年5月投入的首期紫灵芝就实现20万的产值。”在小沧畲族乡东风村支书雷顺忠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们欣喜地在野生紫灵芝示范基地的茂林下观察一株株长势喜人的紫灵芝。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下,小沧乡东风村以林下紫灵芝种植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林下增收”的生态富民新路子。“我们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态好,因此政府投入了很多工程建设环水库生态步道、村居环境改造提升、四季花海生态观光园等,希望我们可以守护好这片水源的同时,走出一条生态振兴之路。”小沧村村支书林维忠一边介绍乡村振兴这些年给小沧乡带来的变化,一边带领队员们参观环湖栈道、码头公园,欣赏小沧山水风光。实践队队员们也先后参观了畲族民俗馆、七里探花府、畲族古民居、移民休闲公园等,实地感受小沧乡“生态休闲+畲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同假期来游玩的游客进行交谈,调研他们对小沧畲族乡的游览体验。

图为小沧乡东风村村支书雷顺忠向“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介绍基地发展情况。新工科产业学院 李妍琼 摄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观察紫灵芝种植生长情况。新工科产业学院 李妍琼 摄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调研游客旅游体验。新工科产业学院 邓成林 摄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参观小沧乡畲族民俗馆。新工科产业学院 黄子漪 摄

感悟畲乡蝶变路,共谱振兴新画卷

为期5天的小沧畲族乡之旅实践调研之旅,实践队成员们走访了小沧村、利洋村、东风村、七里村等地,见证小沧畲族乡在党的政治带领和山青水碧生态好的美丽乡村、生态产业与畲族文化共同发展、畲汉相融一体团结进步新气象。实践队队长林烨表示,“在跟村民和村干部的一次次交谈中,我愈发具体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和新时代农村的风貌变迁、经济进步和民族自信,更深刻理解了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在面对小沧畲族乡坚持生态与水源保护优先过程中遇到的发展困局与瓶颈问题,如游客过多带来的库区环境水源治理压力、紫灵芝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广建设不足、畲族文化遗传传承与保护力量有限、乡村青年人才流失等问题,实践队成员们也积极展开思考和研究,后续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完善红色研学游、生态研学游、文化研学游等研学方案,并积极探索设计东风紫灵芝线上销售小商城,以实际行动为小沧畲族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槐青”民族团结实践队成员与小沧村村民、村干部合影。新工科产业学院 邓成林 摄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邮编:351100    院办电话:0594-2689080   书记、院长信箱:ptuxgk@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