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这句话令我感触尤深,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传播者、知心者、影响者,更应该在关注、关心、关爱学生中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做到抚心、抚智、抚志。
还记得曾经有一位学生找到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去年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他今年理应再次拿到补助名额。这也让我陷入了对另一个非程序性问题的深思:在我们的学生中显然还存在着另一种隐形的贫困——“心灵贫困”。在我看来,这样的“心灵贫困”有一定的危害性。国家助学是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关怀,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青年政策,是一种彰显善意和人文关怀的制度。难以想象,当学生对国家助学金过分依赖,当“坐等资助”成为一种习惯,今后该如何在风云激荡的时代立足。因此,作为老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摆脱“心灵贫困”的摆渡人。
贫困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磨炼意志,摒弃浮躁,在逐梦的路上锲而不舍,厚积薄发,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学生产生自卑、多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状态上,辅导员理应为学生点亮健康心理之路的明灯,指引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迎接筑梦路上的荆棘;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理应为学生创造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以卓越优异的才干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雨。虽然一时的家庭经济困难可能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困扰,但穷且益坚,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和不懈追求,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时代的巨轮上,青年学子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以坚定的信仰、稳健的步伐、满腔的热血和不屈的意志,发挥出青年学子的力量,成为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和开创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力翱翔,搏击一份光明远大的未来图景,在青春的答卷上真正做到不负韶华。
摆脱心灵贫困,常持“弱鸟先飞,不甘落后”的进取意识
摆脱“心灵贫困”其实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辅导员应当走进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拉近师生关系,在交流过程中,革新其思想,自由其精神,丰盈其灵魂,让学子摆脱“心灵贫困”,进取向未来!在交往中,加强学生群体的团结性与集体粘度,打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辅导员还应重视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培养学生勇担大任,奋发图强;教育学生发扬美德,全面发展。“天地之功不可仓促,艰难之业当累日月”,成功的城池并非一日即可完工,它需要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坚持。只有持坚持之航舵,秉马克思主义之思想,才能克服困难的疾风暴雨,驶向正确的航线,徜徉于人生海洋之中。
摆脱心灵贫困,常兴“怀感恩心,不负重任”的服务作风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物质贫困,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心理贫困,限制了人的行动力。想要根除学生的“心灵贫困”,就应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引导其将学习摆在首位。有“先飞”的意识,学会“啃骨头”“飞洋过海的艺术”,俯下身、沉住气、稳下心、动好情,做到丰满羽翼,最终实现“鸿鹄之志”。辅导员也要在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的基础上,为不同的学子制定多样化的发展方案,促进人才的培育,并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不仅是从国家助学到情感关怀,还是能力提升方面。致力于打造一个学子们心灵成长的温暖港湾在物质帮扶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帮扶。打好心理的贫困攻坚战,需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培育学子的自尊自爱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以爱心换爱心,以真情换真情,让温暖的爱在传递中升温,让感恩之心在交流中萌发。在思想教育上,辅导员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教会学生攻克眼前的“贫困”难题,迈步走向成长的康庄大道。培育出真正秉持心怀感恩,敢担重任的工作作风的优秀学子。
摆脱心灵贫困,常存“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
贫困,不是缺点,更不是弱点。在学习上,青年学子诚应温故而知新,定时查缺补漏,掌握知识技能,抓好课业;在生活上,青年学子诚应奋斗人生路,建立健全人格,提升自身能力,奔赴理想。只有将奋斗精神贯注人生旅程,青年学子才能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奋斗中前进,在奋斗中拼搏,在奋斗中成长,才能在青春的赛道上奔跑,最终成为一名不负青春、不负自身的圆梦人。奋斗的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努力与坚持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
在朝着星辰大海的跋涉途中,贫困学生可能此刻卑微,很不起眼,甚至被人颐指气使,但别忘了,千万个你我的奋斗之路,都曾以这样走过。作为当代的青年学子,不应被区区的暂时贫困所折服,而应实干笃行,一步一脚印,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练技能,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以奋斗精神,打好人生地基。
摆脱心灵贫困,常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
唯奋斗者行,唯奋斗者进,唯奋斗者强。生逢盛世,当代青年学子诚应以奋斗渲染青春的亮丽底色,以奋斗谱写人生的华丽篇章,以奋斗奏响命运的激昂乐曲。青春不仅是青年学子的高光时刻,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性格的代表。新时代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者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只有奋斗者才能在狂风暴雨中淡然伫立,只有奋斗者才能在重重迷障中窥见希望曙光。
因此,让青春在青年意气风发时绽放绚烂的光彩,让奋斗的汗水浇灌美好的梦想,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只有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才能获取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心灵脱贫”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需要付出汗水,坚持与决心。在“心灵脱贫”过程中,青年学子还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受外界事物所动摇,不受低俗思想所浸染,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终以“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情壮志,以“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坚定决心,步入成功的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尽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消除现实的贫困外,更是要消除“心灵贫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要以科学深邃、精益求精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好党和国家的资助育人体系,扶好受助学生的心智,铸就青春底色,勇做时代弄潮儿,真正做到“摆脱贫困”。
外国语学院 陈国成
审核人:陈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