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认证推文2


标准2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要求全文如下:

(一)践行师德

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熟悉并遵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依法执教意识。能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做一名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1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成为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1.2具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准确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熟悉并自觉遵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依法执教意识。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 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引领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1具有正确的教师观:热爱体育教育事业,认同体育教师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专业性,愿意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具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和弘扬体育的精神。

2.2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富有爱心、责任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细心、耐心帮助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掌握现代教育和体育与健康科学基本理念,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规范、扎实的专业技能,初步掌握体育科研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素养,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融合;具有跨学科知识学习的意识,理解体育学科与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之间、体育学科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学习各学科知识能力,具有适应社会、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人文、艺术、科学等综合素养。

 3.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解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释并使用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展示较强的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素养,能将专业理论与运动技能相融合;具有较好的基础体能,掌握多个运动项目基本运动技能及一项运动专长(一专多能),初具体育教学、教研、训练、竞赛、管理的技能;能制定中学生群体及个体化锻炼计划,掌握处理教学、训练中安全急救、运动损伤等技能。

3.2 初具跨学科学习能力:具有跨学科学习意识,初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习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理解体育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具有人文、艺术、科学等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适应社会、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够初步运用。

4.教学能力

具备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指导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具备教学基本技能,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认知特点,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体育活动,能够对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运动队等的训练与竞赛进行组织与指导,初具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1具备专业教学能力:能够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单元和课时计划;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有效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学教学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发展健康体能、习得运动技能;初步掌握多媒体、微课、体育活动监测等常用信息技术改进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初步经验。

4.2具备课余训练与竞赛的组织与指导能力:具备指导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具有组织与指导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运动队等训练与竞赛的能力,能够运用体育教育的理论分析和解决课余训练与竞赛的实践问题。

4.3初具教改研究能力:了解教改理念,能够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开展教学研究,初具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

(三)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体育教育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运用体育团队精神和规则策划、组织、开展班级管理活动。

5.1初步掌握班级管理方法: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理解中学德育以及体育学科的育人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具备组织班会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能力,初具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5.2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具有担任班主任工作进行班级指导的初步体验,能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及训练和竞赛等教育实践中尝试进行德育渗透和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体育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融合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育人活动,参与组织体育与健康主题教育和体育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具备“以体育人”的知识和技能: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会运用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体育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与方法,初步掌握教书育人的途径与方法。

6.2初具“以体育人”的能力:能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体能提升、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与体育品德养成相结合;能够通过体育教育实践、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主题教育、社团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引导,具有“以体育体”“以体育德”“以体育智”的初步体验。

(四)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和体育学科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初具反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巧,具有运用批判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体验,能够通过教学反思诊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尝试运用体育及相关学科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并获得初步体验。

7.2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体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觉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结合体育教师岗位特点,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能够在校内外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健全人格、学会交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的初步体验。

8.1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能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学习、体育竞赛组织、教育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表现良好。

8.2具备沟通合作能力:理解交流合作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沟通合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体育运动和竞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能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

 

上一条: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认证推文3 下一条: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认证推文1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