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师生前往社会实践地点
图为师生社会实践现场
图为魏彬彬同学为同学们讲解
5月29日,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前往涵江区新县镇张洋村、广宫村及白沙镇澳东村开展主题为“走进新农村,追寻历史记忆”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上午8点20分师生集合完毕后,共同前往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 “美丽乡村”张洋村。张洋村四周环山,有湘溪之水似玉带般横穿整个村里,2018年在这里隆重举办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沿着古驿道同学们登上一座横跨湘溪的渡槽,在这里登高望远,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属于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走过渡槽,继续漫步在狭长的古驿道,来到了建于元朝的东山亭,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系宋代题刻的“祝圣放生池”崖刻,不远处还有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元代石刻去思碑和德政碑,能感受到旧时老百姓对廉政爱民官吏的爱戴与思念。伴随着工管202魏彬彬同学一路上的解说,师生们来到了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的抗战亡阵将士殉难同胞纪念碑,看着纪念碑,现场的氛围变得肃穆,每一位同学的眼中都是满满的敬意。“看到纪念碑在雨中矗立,石碑受风吹日晒而外壳剥落,上着红漆的纂刻也逐渐褪色,然而纪念碑前不知由谁所献上的花鲜艳明丽,让我不禁想起年轻英勇的战士们为了抗战胜利而洒下的热血,我们当时刻铭记他们的奉献。这一段全民的抗战记忆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中文201叶慧珊说道。
领略过元代石刻、宋代步云书院等文物古迹,瞻仰过亡阵将士殉难同胞纪念碑,师生们来到了广宫村的最后一站,宋代妈祖宫——䂬溪宫,这是莆田山区妈祖宫庙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妈祖文化,虽然经历过破坏与维修,但至今其正殿仍保留着宋代主要构件,正殿有十八对棱条状石柱,其中四对下面有覆盆式莲花柱础,片片莲花瓣朝下的浮雕造型,可谓是不可多见的宋代文物艺术珍品。前殿大门口两边各安放有一块抱鼓石,为宋代的石雕,雕刻精巧。不禁让人感叹那个时代建筑技艺和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最后一站,师生们一同前往白沙镇澳东村,参观由澳炳桥、澳炳宫、陈列馆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革命旧址。走过历史悠久、饱经风霜的澳炳桥来到红军游击队驻地的澳柄宫,看到陈列馆中当年红军的抗战武器、马灯、草鞋等文物和珍贵历史图片史料,让人不禁思绪万千。最后,同学们怀着敬畏的心情离开陈列馆,对本次实践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张洋村去往沿着古宫道一路前行,沿途可见茂盛的植被,不时出现一些古迹:去思碑,放生池等……其中最有印象的还是宋代步云书院。北宋年间,为军城始祖黄文正公中庸致仕返乡后所创。院内的环境及李白庙的陈设在村民们的资助和保护下都保持的很好。在这里我能感受到书院在村民们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学习从古至今的肯定与支持。正如这次的活动的举行也是为了让我们莆院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在莆田内的一些优秀历史文化,知识不止局限于课堂,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文201蔡艾倪说。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木兰溪综合治理研究工作研讨会 下一条:“教学质量月”工作汇报单
【关闭】
版权所有: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院办地址:莆田学院(紫霄校区)中2楼532室| 院办电话:0594-2657830 | 电子邮箱:ptxyskb@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