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中国工农红军207团纪念馆前合影
音乐专业郑静薇在古驿道上为同学们导游解说
学前专业范志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美丽家乡
2021年4月24日,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们带领学生开展了主题名为“走进新农村,追寻历史记忆”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重视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以及感受国家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多年来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此次探索的新农村分别为新县镇张洋村、广宫村和白沙镇澳东村,都是在历史的磨炼下仍不失厚重的新农村典范。
第一站,张洋村。参加活动的学前专业202班范志豪同学特地为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美丽家乡,张洋村扼守在古兴化县的西大门,村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迷人。东有象峰山,西有莲花峰、桃园寨、鹰岩峰,北有田螺峰,南有夹漈山、五虎山,3平方公里的盆地村落,有湘溪之水似玉带般横穿整个村里,山峰、碧野、河流相映生辉,景色盎然。
之后,老师同学们漫步于幽幽古驿道,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万般风情,一路芬芳,古邑之约,人在路上。”是此时的最好写照。沿着湘溪边上狭长的古驿道,我们又走进“美丽乡村”广宫村,一路上在音乐专业郑静薇的导游解说下,考察了古驿道上的千年驿站 “东山亭”、元代石刻“去思碑”、宋代“步云书院”, 在步云洞同学们流连于李白庙,主祀诗仙李白的古庙宇全国只有三座,这里是福建唯一一座,由䂬溪黄氏先祖创建于宋。游历于李白庙,心头难免浮现旧时诵过的诗词,“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仙李白以他诗文中蕴含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后世。
在古驿道上,同学们还瞻仰了1938年抗战阵亡将士殉难同胞纪念碑。石碑竖立至今整整80年了,史海钩沉,往事如烟。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幸福时代,我们应该不忘中华民族的先驱为祖国洒下热血,献出生命。师生们在此停留了片刻,肃穆地瞻仰着这一方石碑,眼中满是敬意。
在广宫村,师生们还参观宋代妈祖宫--䂬溪宫,老家在当地的学前202陈高同学负责介绍,这是莆田山区妈祖宫庙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家进一步了解妈祖文化。妈祖是海上的庇佑神,信徒众多,相关庙宇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在远离大海的山区也有妈祖的宫庙。䂬溪宫坐西朝东,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殿内多显宋元风格、并保留大量宋元原构件。例如正殿保留宋代典型梭形瓜楞柱、盆唇覆盆莲花柱础等等。这些石构件,雕工古朴,线条流畅,尤其梭形瓜楞柱直径较大,莲花柱础具有早期工艺特点,四角线刻出柿蒂纹,古意盎然,是不可多见的文物艺术珍品。1997年被列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䂬溪宫自创建起,一直奉祀妈祖神像,这在山区是极少有的,故䂬溪宫也是研究山区妈祖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同学们参观巩溪宫时眼神流露的都是对这些文物与妈祖文化的敬畏之心。
最后一站,师生们一同去瞻仰位于澳东村的红军第207团旧址陈列馆。澳炳革命斗争在莆田革命史上誉称“四个第一”:创建了第一批农村党支部,创立了第一批乡农民协会,创建了第一支工农武装,创建了第一期列宁小学。许多革命前辈英烈的英勇事迹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传颂,红军207团旧址陈列馆还是省、市级“党史教育基地”,正值建党100周年佳际,师生们参观此革命遗址,更能加深对那段光辉党史的理解。正如陈列馆上刻的鲜红大字:红军精神,永放光芒。最后师生们在陈列馆前合影纪念,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翻开百年党史,是一段段充满艰辛困苦的奋斗历程、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感人故事,这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革命先烈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为我们创造出今天的和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在新农村的蓬勃发展中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世忠 林艺平)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1年上半年消防安全演练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暨“生态东圳 你我同行”志愿服务
【关闭】
版权所有: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院办地址:莆田学院(紫霄校区)中2楼532室| 院办电话:0594-2657830 | 电子邮箱:ptxyskb@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