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目标 > 正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

【来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 | 发布日期:2014-12-08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才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就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挑战。而管理学科所具有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又使得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和实验验证为辅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因此,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实现管理情境的实践,以感悟、验证或探索管理科学规律,以提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管理学科特有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的内在要求,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近2500 余万,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少于十分之一。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培养高质量的现代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科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管理学科是一个兼具复杂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而实践中的管理对象通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使得管理学科的很多实验难以用真实实验的方式开展。传统实体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根据成熟的理论和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实验设备的组合来模拟各种企业经营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验证管理理论、感悟管理精髓,从而实现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有其天然缺陷,由于建设成本和企业环境的多变性,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应对复杂环境、探索未来发展的需求,难以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很多管理情境的再现,除了需要大型实验室空间和各种设备等资源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再现,这些条件显然难以同时满足。这种情况下,虚拟仿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就为这一实验瓶颈的突破提供了新路径。为此,中心的管理决策虚拟仿真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发展成果,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进而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任务、规则与信息构成的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任务、规则与信息变化时对系统影响的认识,以及对改变系统运行决策方法的理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验管理者的职能,还应从系统的视角感悟管理的内在规律,这与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目的、培养要求有本质的差别,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自身规律。但如前所述,管理学科的很多实验项目无法通过真实实验项目开展或者实验成本太高而难以承受。因此,借助虚拟仿真手段,构建以真实企业生产数据驱动的、可进行各类管理角色尝试、能够根据各种模型进行决策仿真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就可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管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验证理论、体验管理、感悟市场变化进而探索未来发展,从而在毕业之前做好适应未来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旅游业属于标准的服务类行业,因此在管理类实践中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具有更高的仿真甚至全真实践要求。不但需要高仿真的硬件环境,还需要无法用硬件模拟的真实人际关系情境。中心的旅游管理仿真实训教学平台以餐饮类环境建设为主,行业建设标准演变频繁快速,但由于建设成本较低,所以中心不断的保证该平台的持续投入,使之在硬件标准上能不断跟上行业前沿标准。在硬件基础之上平台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开放实践,支持学生开展全真的对客经营创业活动,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将虚拟实践转化为真实操作,在真实对客的创业情境中验证理论,提升实践技能、提高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而且由于平台建于学校,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管理效果,不但在管理角色的安排上更具灵活和高效,且比到企业实践具有更高的安全保障。

二、实现社会、学校与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需要。

在管理学科中,学校、学院、企业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但主体间无法有效沟通、资源共享,形成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和实验研究的“孤岛”,不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现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所需成本是巨大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和网络平台的合作共享架构,建设高仿真企业经营环境,能够为实现校内不同学科之间、校际之间和校外产学研共享合作而搭建虚拟仿真综合实验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