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七大经验

发布日期:2016-01-05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和芬兰等欧洲国家陆续将一大批职业性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由此而生。

  这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教育类型更加面向工作生活的高校。如今,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重大使命。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率均已经达到50%以上,人均GDP在2300--6500美元之间。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因此发生转变。农业、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不断扩大,于是对于人才培养的结构也就随之发生变革。

  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水平、社会现象都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相仿。因此,研究总结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地方高校改革大有裨益。综合看,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有以下7大显著特点:

  一、办学定位于为本地经济服务。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比较明确,都是为了培养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直接面向社会经济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成为了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来源。

  二、学制灵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灵活的学制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是应用技术大学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基本保障。荷兰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的学习方式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2011年,荷兰40万学习者中81%采取全日制的学习方式,15%非全日制,还有4%采用了两者兼顾的方式。在大学的前两年教育中,教学计划针对有职业经验和无职业经验两类人群进行有区别的设计,以针对性地弥补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缺陷,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有职业经验的学生,就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减少实践课的训练;无职业经验,就强化技能训练。

  三、招生上注重生源来源多样化。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统一特点是学生来源多样化,招生兼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生,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贯通开辟了通道。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包括综合文理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或者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毕业并补修完相关课程的学生;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包括高中毕业生、学徒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则是对所有拥有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大学预备教育文凭及任何同等资格的学生开放,该开放式入学的唯一限制就是入学限制条款,条款适用于部分学习项目,主要是为与医疗相关的职业、旅游、记者和社会司法服务。

  四、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常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方式,其学制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和毕业考核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的。其课程设置含有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在传统的理论课之外,采用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常需在第三年完成实习或实践工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五、办学经费多来源于政府机构。在欧洲各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政府拨款是其最主要的经费来源(约占70%)。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经费都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中央政府投入占主导,达57%;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和从事研发获得的收入。自1995年创办以来,政府和地方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投入不断增加,已从1995年的1.45亿欧元增加到2010年的8.96亿欧元。

  六、以本科和硕士层次教育为主。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在创办之初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后又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举办本科和硕士层次教育为主,几乎都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芬兰修改《多科技术学院法》,赋予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芬兰再次修订法律,学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芬兰已完全取消专科层次教育,层次的不断向上提升大大增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教育层次结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本科学位教育为主,本科生占到了94.4%。尽管硕士生仅占5.6%,但为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打开了向上的通道。

  七、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建立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区域发展研发项目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通过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和开展国际项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应用技术大学瞄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组织共同设立研发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来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所有@莆田学院 | 单位地址:莆田学院李文正学术交流中心1106 | 邮编:351100 | 电话:0594-2661125 | Email:ptufg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