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共建乡风文明
——音乐学院开展梆鼓咚传承志愿服务活动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参与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开启文艺下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12月6日下午,音乐学院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前往后黄村开展主题为“传承非遗文化,共建乡风文明”的志愿服务活动。
本次志愿服务活动秉承“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的理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梆鼓咚非遗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通过历史解说、乐器制作、唱打体验以及表演欣赏等现场实践环节,为后黄村留守儿童和村民层层揭开梆鼓咚非遗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民众感受到地方非遗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首先集体亮相,共同敲响梆鼓,用动感的乐声为到场的孩子们展示梆鼓这种莆田特色乐器。并通过PPT讲解梆鼓的由来历史和制作工序,让孩子们现场感受梆鼓的制作工艺。孩子们对这种没见过的乐器充满好奇,十分认真地端详触摸感受。
紧接着,志愿者们为到场的小朋友们分发梆鼓,并教孩子们如果让梆鼓发声和梆鼓基本的节奏。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和莆仙话熟练程度较低,志愿者们选取了最简易的梆鼓咚曲目教学,以《五日节》作为教学片断展示。一名志愿者详细地为孩子们讲述五日节的含义和曲目的莆仙话发音,最后结合梆鼓的节奏,将演唱和梆鼓演奏融合。新奇的乐器和朗朗上口的演唱,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最后,孩子们在志愿者们一对一的教学下学会了这首《五日节》,和志愿者们一起完整地表演了这首梆鼓咚曲目,引起了围观观众的热烈掌声。
这次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大学生艺术实践在基层开花结果,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地方乡村民众感受到地方非遗文化的魅力,让非遗在历经高校新生后,重返寻常百姓家,增强人民大众的幸福感,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图为志愿者们为观众们集体表演梆鼓咚


图为志愿者们现场教学

图为志愿者与学会曲目的孩子们合奏

图为志愿者们和部分学习梆鼓咚的孩子们合影
音乐学院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