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莆田学院近中期(2013-2017年)学科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4-11-05 浏览量:

莆田学院近中期(2013-2017年)学科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根据学校近中期(2013-2017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做大工科,做强医科,做实文理,做精师范”学科发展定位,为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特制定莆田学院近中期(2013-2017年)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学科体系初步建成。莆田学院自升本以来,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培育、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等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了涵盖理、工、文、管、医、教、艺等七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体现地方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建设了6个省级重点学科,遴选了6个校级重点学科。通过发挥多学科优势,集全校中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体育学、艺术学多学科的研究力量,推动妈祖文化研究学科群建设,形成了研究特色。通过机械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了以艺术设计、电子信息、机械工程学科融合的工艺美术团队建设,为地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发展。通过生态环境、生物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组织了地方名果枇杷的研究团队,促进了枇杷种植的改良和推广,推动了枇杷酒生产等枇杷产业的发展。通过基础数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锻炼了研究队伍,提升了研究水平,促进了人才培养;通过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组成了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与服务团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通过整合学校与附属医院的资源,依托护理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临床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地方医疗事业。

2、学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积极引进,重点培养,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原则,实施“教授工程”和“博士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队伍结构明显优化。通过大力引进与加强培养,师资实力不断增强。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684人,其中具有高职称教师315人(正高7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4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组建学科团队,妈祖文化传播与资源开发研究创新团队成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并组建了枇杷种子培育与创新、工艺美术、旅游管理等科技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内涵发展目标,积极开展教师在职培养工作,现已培养“双师型”教师170多人,提高了教师队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跟踪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成功组建了福建省高校生态环境及其信息图谱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CAD/CAM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福建省体育局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福建省宗教文化理论研究基地、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习交流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等9个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了莆田市莆仙文化研究院,成立了机电技术研究所、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骨科研究所等33个校级科研机构。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初步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为平台的科技创新体系。

4、科研能力逐步增强。升本以来,教师科研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科研项目级别不断提升,特别是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逐步增强。2006年学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后每年都有国家级项目的立项。2002年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8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55项,校外科研总经费6313.3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474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251篇;出版各类著作212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多数立项项目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研究,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服务地方初见成效。紧密结合莆田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拓展校地、校企产学研用合作,主动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服务领域涵盖电子、化工、机械等福建重点发展产业以及莆田市电子信息、医药、装备制造、化工、工艺美术等产业。发挥多学科的优势,组织全校相关学科研究力量,从不同角度开展妈祖文化研究,为妈祖信俗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智力的支持,妈祖文化研究团队已自主开发了全国最大的妈祖文化专题资料数据库,为莆田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交流中心提供基础。枇杷新品种的引种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枇杷酒生产项目。学校与秀屿区合作,将鲍鱼、珍珠贝养殖的最新技术带给当地居民,在平海镇建设刺参南移福建养殖苗种中心,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工科院系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和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装备改造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快产品升级。医学类教师通过与附属医院的合作研究,为莆田市医疗事业发展积极做贡献。人文社科、管理类学科教师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编制了《莆田市滨海旅游发展规划》、《莆田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莆田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莆田市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艺术类教师参与开展工艺美术品设计等研发工作,更好地服务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凝炼。部分学科研究方向还不很明确或不够稳定,难以形成优势,学科群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形成。部分学科和研究方向与福建省特别是莆田市主导和优势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密,特色不够明显。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不够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

2、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学术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省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数量很少,部分学科缺乏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不健全,团队凝聚力不够强。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3、科技创新平台较少,研究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科创新平台没有建成,承担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数量较少。缺乏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流成果的研究设施。科研经费、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与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做大工科,做强医科,做实文理,做精师范”的学科发展定位,以及“以应用为原则,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团队,产学协作,项目推动”的学科建设思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布局合理、根植地方、特色鲜明的以工、医、管为主干,文、理、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学校“拿下硕士点”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目标

1、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到2017年,争取建成8-10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3-5个与社会需求关系紧密的等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妈祖学、工艺美术等特色学科,形成3-5个重点和特色学科群,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

2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到2017年,在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培养5-10名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省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20名学术带头人,培育10个具有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学术团队,建设3-5个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承担国家级项目实力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3、科技平台建设目标。到2017年建成3-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8个省高校、行业科技服务平台,与企业建立8-10个协同创新平台,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10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4科学研究目标。到2017年,当年各类科研经费达150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超过50%;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省市级科研项目30项以上,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项以上,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0篇以上,出版专著20部以上。

5专业硕士点建设目标。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使相关培养领域的支撑学科和辅助学科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争取早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三、建设举措

(一)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

1、优化学科结构

围绕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按照学校学科发展定位,面向莆田市十大产业中的工艺美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等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要,重点发展应用学科,调整学科配置、重组学科资源,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努力构建以工医管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3、凝练学科方向

各个学科要结合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调研国内外本学科研究领域前沿,结合本学科实际,充分分析学科基础和学科优势,凝练3-5个研究方向,挖掘学科发展潜力,明确主攻领域,确立发展目标,组建学术团队,培育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4、建设重点学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加大投入、提升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有较好基础和明显优势的校级重点学科;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建设特色学科。围绕莆田市建设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的需要,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从民俗、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传媒、体育等不同角度开展妈祖文化研究,为打造“妈祖学”特色学科奠定基础,推动妈祖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整合工艺美术、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力量,建立工艺美术特色学科,培育工艺美术研究团队,为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整合临床医学学科力量,提高医学研究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二)加强学科带头人培育,建设学术团队

1、培育学科带头人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大力度培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制定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选拔在国内、省内有一定影响的高素质科研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选拔有潜力的科研人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制定优惠政策,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外名校、国内名牌大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鼓励教师加入国内专业学术团体,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跟踪世界学术前沿,了解国外学术动态。选派教师到帮扶学校兼职硕士生导师,培养指导研究生的能力。鼓励教师承担高级别项目研究,培养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及其配套优惠政策,建立引进人才评估系统,引进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充实校内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

2、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以各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大专项等平台为依托,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以承担重大项目研究为纽带,建设创新团队,形成各学科力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格局。围绕福建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莆田市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具有面向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三)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承接重大科研项目

1、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围绕推动福建省、莆田市产业发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和区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整合和优化学科资源配置,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基地。集中资源、汇集力量、重点投入,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目标,建设一批省级、厅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组建协同创新中心

推进开放办学,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与大中型企业、行业深度对接,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使之成为承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

3、加强校内科研机构管理

支持有条件的院系组建校级研究机构,形成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内科研创新体系。规范管理,建立校内科研机构评估体系,加强校内科研机构的绩效考评和管理。

(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校企合作

1、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与高新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及地方政府合作,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全面的、深入的、灵活的和高效的战略联盟关系,聚集创新资源。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转变,由单位合作向建立产业战略联盟转变。

2、共建校企研发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共建校企技术中心,组建校企研发平台,联合攻关企业需要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推进科研成果社会化、产业化,实现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3、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

开展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针对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及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行业、企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大力倡导教师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投资创业,利用现有资源,为自主转化科研成果的教师提供基础设施等服务。

(五)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1、承担各类纵向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整合校内学科资源,积极鼓励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力度支持以科研团队的方式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申报各类科技攻关项目,逐年增加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数量和质量。

2、承担重大横向项目,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鼓励教师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去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

(六)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1、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团体,参加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把握学科领域学术前沿。依托“北楼专家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报告。支持二级学院邀请本专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学科专业建设,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术交流。鼓励各学科组织、举办、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学科的知名度,扩大学科的影响力。

2、组织校内学术活动

鼓励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坚持办好“杨梅山论坛”,使之成为教师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成为校内的学术交流品牌。依托每年的科技节活动,广泛开展校内学术活动,浓厚校园学术氛围。

(七)推动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争取拿下硕士点

1、开展硕士培育点的建设

推进新闻与传播(妈祖文化传播)、生物工程(海西特色生物资源与产业化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海岸带环境治理与建设)、护理等五个专业硕士培育点的建设,遴选条件比较成熟的学科、类别领域,增列为新的校内专业硕士培育点,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成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2、鼓励教师到外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

发挥华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帮扶我校的作用,选派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到相关学校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大学担任兼职博导、硕导,积累研究生指导经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树立学科建设是学校“一把手”工程的责任意识,加强学校、学院两级主要领导对学科建设的领导与组织。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学校对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围绕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学院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学科发展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健全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学院两级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和体制,完善学科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使学科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建立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实行学科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健全学科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进入重点学科建设层次,淘汰建设成效差的学科。

(三)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加强横向交流与国际合作,扩大筹资渠道。学校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按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等不同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安排年度学科建设经费,进一步改善学科的物质条件,提升学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