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赵东元专注“造孔”20余年。1998年,赵东元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归国,从艰苦的科研条件中白手起家,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多种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开创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领域,带领“中国队”走向世界材料化学领域之巅。一项项原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他更为大众熟知的名字是“布袋院士”。 2021年,赵东元在人民大会堂领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手提布袋赶去给本科生上课的照片传遍网络。人们得知,20多年来,这位杰出科学家恪守“课比天大”信念,一周两次课,几乎从未间断。学生们更记得他的话:“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当过农民,做过木工、泥瓦工,甚至创办过乡村中学,这些经历让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逄锦聚下定决心:做一辈子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40多年来,从参与创建多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端研究机构,到组织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再到致力于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逄锦聚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不管多忙,每年他都指导学生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农村、企业开展调研,提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观点和政策建议。“逄老师常提点我们,不做脱离实际的‘花哨学问’,这句话会伴随我们一生。”逄锦聚以言传身教的力量,教一批批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落松地——一个曾经人迹罕至的村庄。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落松地村被作为麻风病患者集中医治点,成了人们口中的“麻风村”。“你咋去那里教书嘛?”“其实,我看到村民第一眼时非常害怕,有的斜着眼睛,有的歪着嘴巴,有的爬着,有的跪着……我当时只想掉头就跑。但当我看到老人们无助失望的眼神和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我的心软了,怀着复杂的心情留了下来。”1986年,20岁的农加贵成了落松地小学唯一的教师。一人撑起一所学校。38年,农加贵撑起了100多名孩子的希望。从上下课都要用酒精擦手,到手把手教孩子们读书认字;从当好老师,到当孩子们的保姆、炊事员,乡亲们的通信员、修理工……农加贵与村民朝夕相处,“麻风村”变成了“幸福村”。人们走进村子,听说“农老师”的故事,称赞他是深山里的“明灯”、是暗夜里的“启明星”,他却说自己只是普通的乡村教师。但若说起孩子们,他便满脸自豪:“落松地全村的孩子,一个不少,都读过书!”大爱无言,像燃烧不尽的太阳,成就了世间最光辉的职业,将最明亮的光芒洒遍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