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产业学院

拾榕城传承记忆燃闽都非遗之光

作者: 时间:2023-07-26 点击数: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了解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脉络。7月25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新生万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位于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学习。

展馆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氏绸缎庄为依托,将中华传统民俗中的“五福”概念贯穿展馆,以生动、活态的方式展现最地道的福州本土传统文化。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咏春拳招式与编钟敲击。咏春拳是中华武术拳种之一,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詠春”的“詠”字,其实是“咏”的异体字,“詠”字言边,七划即七掌,暗藏咏春拳的手法,以此为基础,演变成咏春拳的上中路。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敲击编钟。 中师211秦思琳 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咏春拳招式。中师211秦思琳 供图

结束了生活区的体验,紧接着来到软木画展区。软木画是流行于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2008年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讲解员表示:“软木画的原料是产于地中海沿岸西班牙等国的栓皮栎树木栓,听起来可能觉得陌生,但大家一定见过,其实就是葡萄酒瓶塞的材料。”其在制作时先将软木切削成薄片,而后运用各种传统雕刻技法精雕细镂,形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再点缀以具有民族风格的亭台楼阁。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软木画作。 中师211秦思琳 供图

“闽都工艺三宝”寿山石雕、脱胎漆器与软木画展区都位于展示馆二进区域,脱胎漆器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脱胎漆器的命名,始于它的制作工艺。匠人们以泥土、石膏等制成器物胚胎,割取天然大漆和瓦灰制成漆泥,由夏布于胚胎之上逐层反复裱褙漆泥,使夏布逐渐成为漆布。阴干后,敲击夏布外壳,脱去内胎。其后,留下漆布器形,再于漆布之上覆盖底灰,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髹饰,终成成品。完成后的漆器作品有胎薄、体轻、纹饰精美的特点。

图为实践队队员欣赏脱胎漆器展品。 中师211秦思琳 供图

寿山石雕是福州市地方传统美术,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用名贵石材寿山石进行雕刻,运用圆雕、印钮雕、薄意雕等多种技法,还与脱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展现寿山石的美。从外观来看,寿山石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从名字来看,寿山石有着健康长寿的寓意,承载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带队老师就寿山石雕展品与讲解员进行交流。 中师211秦思琳 供图

图为新生万物实践队与非遗展示馆志愿者合影。 中师211秦思琳 供图

非遗承载的是精湛的技艺,更是民族的记忆,必将历久弥新、流传不绝。通过本次非遗传承探访活动“新生万物”实践队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将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用手中的笔杆与镜头,聚集新媒体力量,努力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与传播者,让非遗在时代的发展中不遗失。


(秦思琳 林元连)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邮编:351100    院办电话:0594-2689080   书记、院长信箱:ptuxgk@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