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见过散打比赛,但是,你见过机器人散打吗?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与高校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入落实,散打机器人站上擂台,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机器人旅游、机器人武术擂台专项赛中,由黄奇聪、苏棋淋、陈德隆、叶旭东4人组成的参赛团队,获得自主仿人散打项目一等奖。
汲取往届智慧,打磨最初作品
“将所学转化到实践,检验自己与队友们的学习成果”,在记者问到有关参赛初心的问题时,陈德隆开门见山地回答道。然而,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从不是件易事,“我们学院创办仅有两年,相对于其它兄弟学院在机器人赛事方面还形如稚儿,参加这次比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第一个‘从零开始’。”为了启发灵感,寻求突破,陈德隆和他的团队深入研究了数百个往届比赛视频,观察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实现。
机器人大赛是软硬件结合的赛事,参赛选手不仅要有结构搭建知识,还需要有编写代码实现硬件控制的能力。“我们的备赛只有十天左右,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成员分工明确,齐头并进。”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结构设计和代码编写前,陈德隆和他的团队首先制订了行动方案,采取同时开展软硬件两个方面的工作的方法,通过几个日夜不倦的努力,打磨出第一版散打机器人。
四次从零开始,炼就散打冠军
在谈及团队得以脱颖而出的原因时,陈德隆提到了“四次从零开始”一词。那么,除了开学院机器人比赛参赛先河外,其它三次从零开始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德隆长舒一口气,款款道来:
“我们组装好第一版结构后进行场景模拟,在模拟中发现现有结构稳定性不强,我们果断放弃了这个方案,第二次从零开始。”
“是在第二版结构成功通过情景模拟后,到兄弟学院借用场地进行调试,发现结构对场地的适应性不足,对代码进行优化后,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小组通过分析,认为结构仍存不足,于是再次从零开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两次结构的重新设计,数次代码的改良优化,陈德隆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他们的散打机器人迫切需要一次考验,来检验其是否具备参赛能力。“我们和兄弟学院进行实战模拟,机器人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十有九负。”
纵有不甘,也无暇沉溺于失落了。陈德隆和他的团队即速对这次失败展开了全面的讨论分析,有过参赛经验的三名成员一致认为要改变现状,设计出更加稳定的结构,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全部归零重新开始。“我们重新审视机器人的整个架构,首先分析擂台,以完成机器人底部设计;再根据现有要求将机器人重心整体下移;最终进行构建调试,才形成功能完善、准备充分的参赛机器人,这便是‘第四次从零开始’”。

图为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团队成员陈德隆
砥砺炽热初心,传承求索焰火
“程序改良不了的就靠结构优化,结构难实现的就采用程序控制。”备赛期间,陈德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使得他们改进机器人的脚步更加轻盈。除此以外,他还着重强调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协同一致,共朝一个目标看齐,是最终夺冠的关键。陈德隆的团队由三名18级学子与一名19级学子组成,“一开始,学弟就相对有些害羞,我们首先帮助他融入进团体,这对之后的分工合作大有帮助。”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整个赛程下来,陈德隆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篝火能驱散严寒,团结可击溃黑暗。我们团队互相包容,互相勉励,稳住军心,不留余力,这才有了破除困局蹚新路的坚持,才有了四次‘从零开始’的勇气。”散落的星点凝成一束光,便有了突破凡尘的力量。
“累吗?累啊!但是挺有趣的!”赛事结束后,陈德隆对于比赛结果已经淡然许多,“既然做了就做到最好,这是我们团队最初的约定。我们一边备赛,一边收获,所取得的早已比获奖后的喜悦来得更多。”对于今后展望,陈德隆告诉记者:他希望能有更多学子踊跃参与进有关机器人的比赛中,将他们团队的挑战精神和团结精神延续下去,在求知与探索的道路上迸射出更精彩的火花。
(新工科产业学院新闻部 陈海霞 林钊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