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产业学院

三下乡-莆田学院筶杯实践队走进妈祖故里探寻非遗文化

作者: 时间:2023-07-01 点击数: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访谈85人次,获得录音时长370余分钟,实录约6万字文字稿,样本年龄跨度从11岁到80岁……近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筶杯”实践队前往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妈祖祖庙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妈祖信俗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田野调查。

图为筶杯实践队成员访谈现场。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走出书斋,走向田野

入夏后的莆田,太阳热情似火,树上知了声声,地上热浪翻滚,空调房似乎才是理想的“安乐窝”,但由7名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组成的“筶杯”实践队选择走出舒适区,开启一段别样的暑期生活。

“如何进行访谈”“访谈对象该如何选择”“怎样才能避免‘尬聊’”……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指导老师葛永超提前对实践队成员展开培训,并以“三连问”的方式开场。实践队成员申梦茹认为,通过当地熟人带入田野,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取得受访对象的信任,有利于访谈。

经过实践队的“头脑风暴”,此次社会实践地选择湄洲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祖庙始建于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是研究妈祖信俗传承与发展的理想田野。“刚好我是湄洲岛人,熟练掌握莆田方言,与当地人沟通无障碍。”实践队队长陈杰激动地说。

图为筶杯实践队成员访谈现场。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乘风破浪,跨越海湾

在天空泛起鱼肚白之际,实践队成员背上行囊,乘坐莆田K06路公交车直奔湄洲湾畔的文甲码头,坐船前往湄洲妈祖祖庙。“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船出海,对妈祖信俗调研之旅充满期待”实践队成员陈诗苗如是说。据不完全统计,妈祖敬仰者达三亿多人,每年都有数百万虔诚的妈祖敬仰者跨越海湾,踏上这块圣地谒祖进香。

太阳的照射下,海面波光粼粼,一座座海岛星罗棋布。“哇塞,好壮观”,实践队成员李汉良发出感叹,在实践队成员登船的同时,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天堂宫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仪仗队也抬着妈祖神像乘坐“海神10号”轮船,前往湄洲妈祖祖庙进香。仪仗队浩浩荡荡,旌旗飘扬,好不热闹。随着轮船发动机的启动,此次田野调查也即将奏响序曲。

经过10分钟左右的航程,实践队成员正式登岛,映入眼帘的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建筑依山势而建,植被郁郁葱葱,游人如在画中。实践队成员从山门、仪门到正殿,走过323级台阶,兵分两路展开调研。

乘风破浪的不仅有实践队成员,还有两岸的众多妈祖信众。“我们会不定期来这边谒祖进香,刚好这次有我们搬迁的公庙联合起来恭请分灵妈祖回娘家谒祖,大家就一起过来拜拜,两岸一家亲”,一位来自台湾的妈祖信众在接受访谈时说道。

图为筶杯实践队成员访谈现场。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扎根大地,书写文脉

“筶杯”实践队7名成员分成2组,来自莆田市内的4名男生一组,主要负责访谈湄洲妈祖祖庙工作人员和老年群体;来自莆田市外的3名女生和指导老师一组,主要负责访谈游客和青年群体。实践队扎根当地,持续展开田野调查。

“在寻找访谈对象的过程中,被拒绝了好多次,实践调研并不轻松,反而充满挑战。”这是实践队成员朱伟烨的田野调查初体验,“虽然访谈充满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同人群,倾听了不同人对妈祖信俗的看法,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妈祖文化的信仰,这让我很受震撼。”

85份访谈录音,370余分钟,实践队成员在每天午饭和晚饭结束后,并开始分析访谈内容。一份访谈录音需要反复播放、校对,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后续的访谈提供参照。“通过访谈、分析他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妈祖文化,从而不断完善调研报告。”实践队成员龙鑫燕在谈及收获时说道。

图为筶杯实践队合照。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影响。你们作为年轻人能够主动关注传统文化,真的很棒!”一位妈祖信众在接受访谈时说道,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接下来,“筶杯”实践队将深入分析收集到的访谈数据,将调研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妈祖信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新工科产业学院 葛永超)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邮编:351100    院办电话:0594-2689080   书记、院长信箱:ptuxgk@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