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制作红团真的是太有趣了,哥哥、姐姐下次一定还要再来我们学校呀……”当看到亲手完成的红团时,莆田市荔城区东阳小学陈乐乐激动地表示,能够在哥哥、姐姐帮助下完成红团制作,亲自品尝最终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6月22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胜春”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传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据悉,该实践队由新工科产业学院8名成员和数学与金融学院2名成员组成,在辅导员葛永超老师的指导下,分赴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同济养老院与拱辰街道东阳村东阳小学,化身莆田红团制作技艺“搭桥人”,从养老院老人手中学习红团制作技艺,并将学习到的技艺传授给当地乡村小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前期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发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技艺传承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队长陈欣欣告诉记者,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实践队成员主动搜集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积极联系相关村社,最终将目光聚焦于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红团制作技艺”,并实地走访技艺传授的社会实践地点,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出发前,我们已经提前对接好活动负责人,大家都十分期待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在学习红团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一点是和面。因为,和面需要一定的力度反复按压揉捏。在这基础上,有了软度适中的面团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这对没有经验的我们来说还有一定难度”在同济养老院初次学习红团制作技艺的陈静雪如是说。对于这一点,实践队其他成员也同样深有感触。虽然红团制作技艺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同济养老院陈云峰、林丹霞两位师傅的手把手教学下,实践队成员成功习得了一项新技能。随后,实践队成员协助养老院护工给老人家递送饭菜,并将蒸好的红团分发给老人家,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学习到红团制作技艺后,我们就可以教小朋友一起制作了。”队长陈欣欣激动地说。



图为实践队成员教授小学生红团制作技艺 姜凯森供图

图为养老院师傅教授红团制作技艺 姜凯森供图
“实践队与孩子们一起制作红团,不仅增加了此次活动的趣味性,而且对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东阳小学校长宋少斌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以后实践队能够再来东阳小学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播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令实践队成员孙静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红团制作过程中小朋友们的热情超乎想象,“与小朋友们一起制作红团,一步步与他们分享我们上午学习到的知识,并看到他们成功做出红团,让我很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实践队成员的指导下,小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红团制作技艺,并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红团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发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团队指导老师葛永超告诉记者,下一步,新工科产业学院还将结合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及机器人工程专业特色,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
(新工科产业学院 王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