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产业学院

【疫往直前】吹响抗疫“集结号”:新工科“新新向荣”地方小队时刻准备着!

作者: 时间:2021-09-16 点击数:

 

防控疫情道路遥,“疫”路有你不觉迢。日前,新工科产业学院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紧急吹响抗疫“集结号”,招募未返校学子,组建“新新向荣”地方小队,志愿投身各地“战役”前线,协同医护助力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小队共12名成员在省内多地皆有分布,其中以莆田仙游县辖各乡镇为主阵地。

力同心,握指成拳:“我”是乘风破浪的逆行者

来自数据217的陈丽彬服务于洋坂村疫情防控志愿队,自新一轮疫情爆发以来,已经在防疫前线的核酸检测点工作三天。“这些天,常有来自省内各地的医护前来驰援,他们身披白袍,慷慨赴往疫情最中心;志愿队里,比我年龄小的伙伴还有很多,每每看到、想到这些,我的眼中总会闪烁泪光。”逆行者并非天生英勇,只因生命之重,足以让他们无畏险途。

一开始,陈丽彬的家人对于她“上前线”的决定表示了担忧与劝阻,陈丽彬有过犹豫,但始终没有退缩半步,“我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我更知道前线需要我,国家孜孜育我长大成人,这是回报祖国最棒的机会。”陈丽彬在现场埋头做登记、做核验,有时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在采访中她是这样说的:“腰会酸、腿会疼,但心里不累,为了防疫抗疫的胜利,为了共赢春暖花开的那天,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图为陈丽彬进行核酸检测登记工作。 陈丽彬供图

那时心动,此时行动:“我”是勇敢接棒的弄潮儿

“妈,我走了!”一大早,机器215杨伟彬啃着馒头就匆匆出门了,他要赶在核酸检测开始之前到现场做好志愿者准备工作。在老师、父母眼里,杨伟彬一直是一个热心体贴、积极向上的好孩子,这次突发疫情,杨伟彬也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到仙游县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我早上八点到现场,中午就吃点面包喝瓶水……陆续来做核酸的人有很多,如果我休息太久,只会增加前线医护人员的负担。”轻描淡写中,掩不住他的炽热真心。

亲戚朋友们的抗疫之举对杨伟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直言:“我身边有很多榜样啊!在全民抗疫这些日子里,身边亲戚朋友都陆续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我那时正紧张备考;而现在,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


图为志愿者正在维持现场秩序。 苏英杰供图

人民在左,家乡在右:“我”是微弱但坚定的烛火

 仙游榜头镇艳阳高照直射皮肤,人在户外,即使站着不动都会汗流浃背,可再炎热也无法阻挡志愿者的脚步。“大爷,您要和前边的人保持一米的距离,就是大概……这么长的距离”,“叔叔,排队是在这里哦,您站的地方是特殊通道,是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来自数据218的卢源是榜头镇的一名居民,家乡有难,作为其中的一员,他迅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列,维持秩序,引导群众进行核酸检测登记,工作枯燥又劳累,有时候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可他从未有过任何抱怨。

 累吗?“当然累,有时候累得都有些想哭,可是再累我也要坚持啊,因为我的身后就是我的家乡和我的祖国,我怎能轻易倒下!”他的眼中闪着泪光,仿佛映照着这样的场景:戴着白手套的他一边指挥,一边呐喊,不停挥动着的双手,站立微微抖动的双腿,阳光很烈,但他的身影很美。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这场疫情大考,新工科产业学院的学子们不仅用实际行动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更向社会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风采。三江口镇疫情防控突击队成员苏英杰在采访中表示:“我始终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将志愿力量注入文明之花,时刻准备着斗争,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指日可待!”


图为卢源正在协助医护工作。 卢源供图


(新工科产业学院新闻部 林钊墨 陈海霞)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邮编:351100    院办电话:0594-2689080   书记、院长信箱:ptuxgk@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