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产业学院

启航泉港,追寻海丝印记

作者: 时间:2024-08-07 点击数:

8月4日至6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海丝福行”实践队在院团委书记王莹莹、辅导员沈丹丹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路,开启了一场探寻福船文化、盐田秘密与畲族风情的实践学习,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团课。

参观福船、盐田、畲族文化馆,领略传统与现代交融

“福船,不仅是航海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在泉港福船迎宾馆,介绍人刘爱玉为队员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福船历史与文化讲解。随后队员们走进雕刻室,现场见证了非遗传承人刘大恩的雕刻技艺展示。刘大恩手中的刻刀游走于木料之间,仿佛在讲述着福船千年的故事。在领略了雕刻艺术的魅力后,实践队员们在刘爱玉的指导下进行福船拼图拼接。队员们聚精会神,相互协作,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将福船的模型完美呈现。

图为刘爱玉为实践队员介绍福船结构。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图为刘大恩向实践队员示范雕刻技术。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福船迎宾馆内合影。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宋元时期航海的繁荣鼎盛造就了福船的兴建,而水密隔舱技术更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福船文化展览馆,泉州市大福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总负责人刘祖博向实践队员介绍。同时,刘祖博向实践队员展示了福船模型。观看着这些模型,队员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福船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准备扬帆远航。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福古船制作基地合影。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实践队参观了海洋科技文博园,了解了海盐的多种用途和创新产品,近距离地感受盐雕非遗。队员们在体验区亲手制作了盐雕作品,感受到了盐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畲族民俗展览馆,通过观察畲族传统服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深入了解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在山腰盐场前合影。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畲族民俗文化展厅前合影。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座谈交流,探究非遗传承与发展

实践队与古船模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祖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刘祖博详细介绍了福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福船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要先读懂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文化自信。”刘祖博叮嘱道。刘祖博向队员们讲述了福船文化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故事。他提到,福船的模型和故事已经被带到国际展览中,尤其是在阿联酋、迪拜的展览上,福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福船的精湛工艺,还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海外华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心。在传承非遗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思考非遗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只有非遗传承人“活下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图为刘祖博为实践队员交流。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实践队还与海洋科技文博园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了现代化海盐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双方就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及如何在年轻一代中推广盐文化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图为海洋科技文博园负责人为实践队员讲解海盐的制作工艺。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团干上团课:传承非遗文化,学习匠人匠心

在实践活动的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团课为“海丝福行”实践之路画上句号。院团委书记王莹莹在课上指出,首先,传承非遗匠人精神。不论是古船还是盐文化,穿越千年,正是一代又一代匠人传承的结果,凝聚了匠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他们以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坚定执着的信念,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将这份精神带入学习和工作中,对于同学们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生动的文化故事。同学们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用现代的方式和手段讲述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再者,推动非遗传承的创新与发展。非遗传承不应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应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同学们应思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全靠情怀,需要外部的支持与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同学们应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产业化路径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非遗文化的自我“造血”,从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实践队队长张玲谈到,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自己的组织能力也得到提升。吴鑫林则感慨万分,作为泉州人,他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泉州的非遗文化,这次“三下乡”活动让他对泉州的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自豪感。

此次团课心得分享会,不仅让实践队员们对此次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图为新工科产业学院团委书记王莹莹上团课。新工科产业学院 供图

三天的泉港之旅,让“海丝福行”实践队的队员们对福船文化、盐田文化和畲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实践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会把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回校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的行动中来。


(新工科产业学院 傅歆晔)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邮编:351100    院办电话:0594-2689080   书记、院长信箱:ptuxgk@p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