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12月1日下午,为增进全校师生对闽南戏曲的了解,传承闽南戏曲特色韵味,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特邀闽台文化研究学者骆婧前来进行“走近戏窝:闽南戏曲与文化生态”主题讲座,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师生齐聚弘文楼105教室参加本次主题讲座。

图为活动现场。文化与传播学院记者团包诗涵 摄
本次讲坛由文化与传播学院张丽娟老师主持,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生,21级中师专业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活动,与骆婧一起学习欣赏闽南戏曲的特色魅力。
讲座开始,张丽娟介绍本次邀请的学者骆婧,并对骆婧的到来表示欢迎。而后,骆婧开始精彩的讲座。

图为骆婧讲解闽南戏曲。文化与传播学院记者团包诗涵 摄
讲座伊始,骆婧表示:闽南戏曲文化的形成与闽南人的迁移,闽南文化圈的形成密切相关。而闽南戏曲文化的六大剧种分别为梨园戏,提线傀儡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歌仔戏。闽南戏曲文化剧种多,历史悠久,形态各异,其中高甲戏是闽南闽受众最广的剧种之一。接着骆婧老师在大小文化传统的理念指导下,对代表剧种一一展开详细的介绍。

图为活动现场。文化与传播学院记者团包诗涵 摄
梨园戏与“中原传统”息息相关,梨园戏分为上路戏,下南戏以及小梨园戏,梨园戏可以追溯到宋元,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宋元时期的交通枢纽,因此保存了许多剧目。随后,骆婧介绍了梨园戏的家班体制,十八步科母的概念,播放梨园专场戏《过桥入窑》。
提线傀儡戏,打城戏与民间信仰相关,泉州傀儡戏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分为农家班和四美班两条线,表演分为生旦北杂四个行当。打城戏俗称“和尚戏”“师公戏”,起源于闽南佛道两教丧葬超度仪式,两个剧种声腔都为嘉礼调。提线傀儡戏是偶戏,打城戏则是人戏,但是打城戏因为后期破坏,逐渐式微。
歌仔戏与文化播迁密切关联,台湾歌仔戏中锦歌,车鼓阵,采茶戏等表演形式被闽南芗戏吸收,而芗戏独特的都马班改,良调新戏则被台湾歌仔戏吸收借鉴。
讲座最后,骆婧总结道,闽南戏曲的传承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闽南戏窝的形成与文化归属感、文化变异有关,并且受中原传统与海洋传统影响,守正创新。

图为活动现场合照。文化与传播学院记者团包诗涵 摄
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广大师生得以进一步了解闽南戏曲文化,有益于扩大闽南文化的影响力,让曲韵不绝。
文化与传播学院记者团 包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