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图片
今天是: 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者。
最新动态:
   文化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智能传播与区域文化传承”工作坊   [12-08]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主页 >> 正文
莆田学院大学生体验传统非遗文化 助力竹编技艺焕发生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28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先把这个篾片放到这个白色竹条的下面,放在中间要弄平衡,再把一边向下折,然后把另一边合上去。”林文凤正握着一名穿绿色衣服的男生的手,手把手操作讲解着竹编花瓶的制作方法。“你这个弄的不错!”林文凤对着正在埋头苦干的男生夸赞道。“师傅收徒吗?”受到夸赞的男生反问道,同学们哄堂大笑,气氛十分活跃。

6月28日,莆田学院“初心古邑,筑梦前行”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了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体验传统竹编技艺文化,学以致用助力乡村振兴。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共有39名同学,分别来自土木工程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三个学院。

来自工艺美术学院工艺201的李伟剑主动请缨,积极地想要尝试制作花瓶。同学们围绕着竹编花瓶的制作时长、制作流程、制作手法纷纷向林文凤提出问题。在林文凤细心的讲解下,李伟剑同学成功编了一小段花瓶的边框,周围的同学们也更好地了解了竹编技艺制作手法。

讲解完竹编的制作方法,林文凤又拿起竹架上摆放的成品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是用来捣东西的,这个是炒菜的,像这些东西用竹制的比塑料的好。这些木碗、木勺也是我们之前出口到外国比较多的,那种花篮、花瓶就基本上是内销。”林文凤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同学们说道。

据了解,兴山村拥有毛竹林6100多亩,丰富的毛竹资源也让村里的老人个个是竹编能手,这也成为兴山村村民的谋生手段之一。

“我从12岁就开始做这个了,一直做到了高中毕业,后来就回家开始搞(竹编)出口了。那时在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外国人在那边订货,我们回来招工人一起干。现在广交会也还有出口,但是我们都老了不做了,工人也解散了。我现在也就感兴趣做一些。”今年70岁的林文凤向同学们感叹道。

林文凤表示,同样一种东西,机器制作比我们手工制作快太多,这对我们竹编也是有很大影响,在加上赚的少,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

团队成员李伟剑说:“参与竹编的编制,我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我的专业方向是室内设计,我们有在向这种竹类的家具设计发展,这次亲自体会竹编技艺,我也希望能将这两种相结合,继续传承竹编艺术。”

文化与传播学院 金恒玥 叶莹娜

图为林文凤亲自教同学编制竹编花瓶 叶莹娜摄

图为林文凤向同学们介绍竹架上的手工成品 叶莹娜摄

图为同学们参观竹编过程 叶莹娜摄

图为工艺201李伟剑尝试编竹编花瓶 叶莹娜摄

右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