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图片
今天是: 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者。
最新动态:
   文化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智能传播与区域文化传承”工作坊   [12-08]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主页 >> 正文
文化与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走访西苑征文献,助力乡村新发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14

莆田学院新闻网   7月11日至13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行12人来到仙游县西苑乡凤顶村和凤山村,一方面帮助乡政府收集旅游文献素材一方面调研西苑乡近年来的振兴发展情况

“青山绿水映草堂,旭日东升照凤山。”今年刚刚被省林业局命名为“福建省森林村庄”的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地处仙游县环山区生态旅游经济区内,拥有仙水洋、仙岩洞、仙人谷、九仙溪水库等生态景点,旅游资源丰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动展现西苑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西苑乡人民政府日前向社会各界人士公开征集西苑民间传说、地名趣闻、旅游景点故事等,以挖掘、整理、筛选、编写好《西苑传奇》。

西苑乡宣传干事叶花萍介绍:“古老的木兰溪,就从西苑境内奔流而出,如同一条白色的飘带,环绕在九座寺身旁;秀丽的仙水洋,就像一面硕大的宝镜,映照出九座寺雄奇的身影。”

三天来,文传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凤顶村和凤山村的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深入凤顶村探索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南少林发祥地之一的千年古刹九座寺和唐代空心石塔无尘塔凤山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询问和了解村民们关于仙水洋天地会妈祖斗法等动人传说,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帮助。通过调研,大学生实践队成员们收集到了仙水洋的原名和起源、智广法师的生平故事等,这为实践队员采集文献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1日下午,实践队邀请当地龙兴宫管理者陈兴钦老先生为队员们讲解石人头的来源、郑纪与九座寺的渊源等景点故事。陈兴钦还带领实践队员到龙兴宫进行走访考察,让队员们亲身参观,感受古迹的魅力。

在参观九座寺和无尘塔了解到许多有关佛教的知识,萌发了对无尘塔的浓厚兴趣,北宋时代的无尘塔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能完好无损地屹立在这,真是一个奇迹。实践队员黄吴蔚感慨,“‘无尘二字更是含义深远,它不仅是人生的信条、行动的准绳,更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西苑林地面积辽阔,森林资源丰富有着百年至几百年的杉木王、柏树王、红豆杉王、桂花树王、罗汉松王等繁多的古树名木。7月13日,在凤山新厝自然村实践队员们被一棵巨大的红豆杉吸引,它树干通直,粗壮得要三个人手拉手才可以把它抱住它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喜枳王”的千年红豆杉,其20米、150厘米,单株材积达15.2立方米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中一枝独秀。

西苑乡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其自产的香菇、天然红菇、巴西菇、蘑菇、真姬菇、凤尾菇、灵芝等食用菌系列产品,闻名国内外。在凤山巴西菇的生产加工基地制作房内,实践队员们看到一个个长方形的木制烘干机正有序运作着,还未靠近,便能闻到一阵的菇香,打开烘干机,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诱惑着人的味蕾。

“巴西菇是我们这特色的农副产品,这里的土质、水质都很好,对巴西菇的成长有很好帮助。虽然这些巴西菇长于深山之中,其美名却流传甚远,因此每年巴西菇收成时,我们都不用刻意将巴西菇运到山外,只需将收成好的新鲜巴西菇烘干,之后打包好,等着山外的批发商自己上山收购就行。”村干部郑文尾骄傲地对实践队员们说。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三农金融服务”,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西苑乡不断完善乡村振兴产品,打造差异化、特色化涉农产品和服务提升乡村振兴能力,主动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新需求实施耕地流转,发挥山区农田连片成片的优势,发展油菜花、优质水稻、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葡萄采摘园等实施山林地流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林)场,发展油菜、茶叶、苗圃、毛竹林、湿地松采脂和林下经济等,盘活现代农业,扩宽农民就业渠道。

“今天一天的走访,我不仅听到了故事,还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变化,这让我深深感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体现精神文化层面断丰富,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日子正越走越幸福。”实践队员郑敏如是说。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匝埊莲声”匾额 李婧涵 摄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祖师殿壁画 李婧涵 摄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无尘塔 李婧涵 摄

                                                          文化与传播学院记者团 黄晨霞 蒋文雯

 

右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