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余越) 6月19日下午3:00,文化与传播学院在弘文楼401举行了第十五、十六期研究生读书会。此次读书会的分享人为谢欣恬和何玲玲同学,她们分别选取了刘海龙的《重返灰色地带》和约翰·杜海姆·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作为分享书目。新闻与传播专硕231班的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文化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帅志强博士担任点评嘉宾。

谢欣恬同学首先分享了刘海龙的《重返灰色地带》。她指出,这本书旨在梳理传播学史的发展脉络,重新解读传播学研究,并探寻传播学术史中的“灰色地带”。书中提到,灰色地带中的“灰色”指的是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或遮蔽的模糊、暧昧的对象,以及无法被简单归类的个人与事件。这些被忽视的部分对于理解传播学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至关重要。谢欣恬还介绍了书中关于哥伦比亚学派的内容,指出该学派不仅限于有限效果论,还包括对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介效果的研究。此外,她分享了帕克与芝加哥学派的内容,强调帕克在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凯里的芝加哥学派中被忽视的原因。最后,谢欣恬提到了伯内斯及其《宣传》的内容,指出伯内斯的观点对于理解宣传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何玲玲同学随后分享了约翰·杜海姆·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她梳理了书中的主要内容,指出本书以跨学科的人文视角追溯了西方思想中的传播根源,为传播学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书中探讨了交流的难题,包括交流的定义、历史上的交流观念以及现代社会中的交流困境。通过对奥古斯丁、洛克、黑格尔、马克思、克尔恺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分析,揭示了交流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她还提到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和误解,认为通过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促进更好的交流。何玲玲结合社会中的网络暴力和语言问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认为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还启发了对交流和传播的思考。在分享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出自己的问题,何玲玲同学一一进行解答。

最后,帅志强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他充分肯定了谢欣恬和何玲玲同学的精心准备和深入理解,并对书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指导。帅老师强调,阅读此类经典著作对于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同学们在读书时要“读出观点,读出思想”,积极写书评,并在读书中找到论文选题的灵感。此次读书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激发了大家对传播领域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