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

首页 >> 新闻通知 >> 院内新闻

十余年的志愿坚守——记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外国语学院团委

时间:2014-05-30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老师杜爽和商务051学生郑丽丽,经选拔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把莆院人的微笑带到北京奥运会;2012年3月,国际青年男篮四国赛莆田站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由外国语学院5名学生担任来自立陶宛、美国、澳大利亚的青年男篮队员随团翻译和现场服务;2012年11月,外国语学院遴选200名翻译志愿者,参与亚洲体操锦标赛外事接待及赛事引导服务工作,3名青年教师参与官方新闻发布会同声传译工作,受到主办方的好评……这是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倾力服务大型国际赛事的几个镜头。
  外国语学院团委下设团支部39个,共有团员1072人,团员人数占全院学生数的95%。10多年来,该院团委注重发挥团员青年的先锋作用,创出了志愿服务的品牌。因表现突出,在今年五四期间,获得2013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在同时被授予该项荣誉的全省10个基层团委中,是唯一高校基层团委,也是我校首次获得该殊荣。
  做一颗“启明星”
  用爱打破盲童的“心墙”
  早在2002年,我校外语系志愿者服务队便开始关注盲校的孩子们,每学期由各个班级的志愿者轮流到莆田市城厢区育华小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新生入学后,也都会参与到该项目活动中,盲校志愿服务成为外语系特色的“入学教育课”。
  盲童生活在一片漆黑或是模糊的世界中,这让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在渴望他人关怀的同时又极其敏感。对此,去年开始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的陈若兰应对的方式是,首先敞开自己的内心。她和孩子们聊下学期的计划,说想学跳舞,自嘲手脚不协调;和他们说近来的生活,发点小牢骚。陈若兰说:“盲童的心里有一堵无形的墙,我们需要打破它,而这需要我们有超越常人的耐心,还要有像‘打不死的小强’般的毅力。”
  每周六志愿者们都清晨6点多起床,到盲校帮助盲童们清理宿舍及教室卫生,和他们谈心并开展户外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商务英语专业的钱伟瑶说:“有时会累到想要放弃,可是每次想到盲校的孩子们满脸期盼地跑到校门口来迎接我们,我就会觉得割舍不下,不忍心放弃。或许,我们只能陪他们走过一小段人生路,但我希望自己能在此期间,陪他们走得更精彩。”
  时至今日,盲童学校已经从狭窄的小套房搬进了宽敞的校园,我校外语系也更名为外国语学院,该院的志愿者陪伴这里一茬又茬孩子走过了11个年头。早先的盲童现在已经长成翩翩少年,而盲校志愿服务的经历也成为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聚会时不变的谈资和难忘的回忆。
  当“励志关爱专员”
  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子2011年3月起,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把自己服务的对象扩大到江口镇五星小学,关注那里农民工子女的课余学习生活(如图)。他们还特意从315名报名者中选出66位“励志关爱专员”,与农民工子女“1+1”结对子,启动了“励志1+1”关爱行动计划。
  五星小学有210名学生,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而英语正是该院志愿者的强项。他们常常花好几天时间加班加点准备,希望能给孩子们上一堂有意义又快乐的外语课。孩子们学会一个新单词,一点简单的口语,敢于开口说英语,这些小小的进步,对志愿者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多年来,变化最明显的是孩子们对志愿者的态度。刚开始很陌生,他们好奇,却又不敢轻易靠近,常常假装和同学说话,然后一直偷看志愿者。孩子们害羞的小情绪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无比“尴尬”——老师们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没人回答,只是深深地低着头。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引导,如今的孩子会亲切地围绕在志愿者身旁。当志愿者到学校时,总会有几个小朋友守在走廊上,一边喊着“老师来了”,一边欢快地向教室跑去;每次志愿者离开,孩子们都会一直说着“老师再见”,一路送到校门口。
  有一次日语专业的李学彦和志愿者又一次来到五星小学,她听到孩子们高声地向不知情的人介绍:“他们是志愿者,是来给我们上课,给我们帮助的。”“我们都想穿那个衣服(志愿者服装),也想去帮助别人”。朴实的话语,让李学彦感觉心里暖暖的,她说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风雨无阻!
  走进革命老区   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
  今年1月,刚结束期末考试,外国语学院一批志愿者就赴涵江区大洋乡琼峰村,开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及看望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
  琼峰村距莆田市区70多公里,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基点村,著名的闽中司令部发源地之一。琼峰小学只设一二年级,仅有15名小学生,而且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志愿者们围绕正确用电、文明安全过马路、春节安全燃放鞭炮、发生地震怎么办、如何防骗、不要轻信陌生人等,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志愿者们通过图片展示、知识问答、案例示范等方式,让小朋友直观感受身边的各种安全问题,增强自护自救的能力,并尽量远离各种危害。接着,志愿者们还到该村两户困难户家,看望两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她们长年独自生活,子女均在外打工,日常还需街坊邻居接济,生活十分困难。志愿者们为她们送上米面等生活用品,为她们贴上春联,和老人聊天谈心,老人十分高兴和感激。
  在志愿者要离开时,这些孩子整齐划一地排在教室前的栏杆前送别,高高的栏杆让他们只能露出一个头,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和志愿者道别,依依不舍,令人动容。一位留守的老大妈,拄着拐杖,硬是要目送志愿者上车远去。活动结束后,一位志愿者在她的日志中说,虽然一路颠簸,但是这次经历让她十分感动,心灵受到震撼。
综辑  
外国语学院 陈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