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由来
“同心结”辅导员工作室,现为福建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有副教授1名,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2名、团委书记4名,讲师10名,助教2名。工作室主任陈国成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1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被聘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长安大学)兼职研究员。成员郑仁炜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黄欣被评为福建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福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福建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等。现有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理事1名、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1名、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会妈祖文化研究分会理事1名,在全国、福建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奖3次,指导学生在全国、福建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获奖5次,指导学生在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10余次。
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和梳理民族文化,打造精品活动品牌,从“学科融合、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实践课程”四个渠道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项目、福建省社科联项目、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平台和项目的支撑,在“提升”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联创”上求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同心圆”,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服务的“朋友圈”和“合作面”。

二、主要做法
工作室采取“一中心、二主线、三微课、四联动、五平台、六合力”的工作做法,开展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育人活动和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营造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一中心:以理论学习为中心
强化思想引领,坚守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凝聚民族团结爱国情,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着力构建课堂内外互相补充、主辅渠道相促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注重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学习,大力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校培训、团校培训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网络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化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开题、破题和解题,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图为校领导同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交流 图为少数民族学生品读马列经典读书会
(二)二主线:线上线下两条主线
线上,将“互联网+”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有效增量,大力弘扬主旋律,将正能量贯穿始终。线下,培养各民族学生骨干,带领学生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两条主线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将活动正能量进行传播。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重温红色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深入开展资助育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学生锻炼自我、认识社会、服务基层。
志愿服务一直是学校的品牌,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志愿服务,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展“资助三行”活动,对资助政策加以宣传,针对调研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形成实践报告。联合政府部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赛事,做好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交流和情感共鸣,让各民族的优秀传统绽放于校园之中,让各民族特色文化相互交融。在易班平台上设置优课学习,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让课程更加鲜活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故事。
(三)三微课:微讲坛、微党课、微团课
工作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分层分类推进,搭建师生交流新平台。加强引导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亮出身份、立起标尺、树立形象,打造“三微”“金课堂”。“三微”平台成为展现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教师的新载体。在深入挖掘先进事迹的基础上,选树一批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用“面对面”替代传统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将三微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师生来到民族村共上微课堂,感受少数民族新村建设,在民族特色长廊下,共话民族手足情深,共叙民族进步成就。三微课程点击率超过2万+,受到福建省教育厅、《湄洲日报》、福建日报APP等媒体十多次报道。


图为校领导为少数民族学生上思政课 图为民族团结思政课现场
(四)四联动:学校、学院、工作室、班级四级联动
学校党委统战部、学生工作处高度重视工作室工作,打造“接地气”的育人平台,用制度发声,用制度立规,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桥。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学生活动,走访学生宿舍,为少数民族学生送去温暖和关怀。构建师生服务平台,巧用时代文化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美食节、迎新晚会、品读经典会、福文化交流会、参观走访少数民族村等活动,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走深走实。
每年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载体举办民族文化节和民族团结文艺晚会,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形成了校园文化润心田,校内外配合的工作格局,用心呵护“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民族团结一家亲。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了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以人文关怀创新管理模式,在为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凝聚民族智慧力量,做到“民族一家亲 共筑中国梦”。


图为少数民族学生制作家乡美食 图为民族文化体验
(五)五平台:微信、微博、QQ、抖音、易班网络平台
工作室利用好互联网+优势,坚持创新创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丰富形式和内容,弘扬主旋律,将正能量贯穿始终,提升工作室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向学生推广《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读物,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案例教学、讲述身边故事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文化网络内容的建设和推送,利用青年熟悉的青言青语、网言网语、校言校语,贴近学生,走进学生。

图为校民族文化节现场 图为少数民族学生歌舞晚会
(六)六合力:创造力、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借助节庆日、纪念日,发扬各民族特色、习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感召力,用核心价值观凝聚少数民族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提高工作室的凝聚力。开展少数民族美食文化节、少数民族服饰展、少数民族体验日和少数民族学生畅谈家乡变化等活动,让汉族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体验,增强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探索工作新方式、新载体和新途径,在不断巩固和扩展网络思想成效的同时,提高向心力,扩大工作室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民族多样”的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福文化分享会 图为师生携手制作“钵钵鸡”现场
三、取得成效
工作室的工作成效可以从“12345”体现。“1节”即每年举办一次民族文化节。“2实践”是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帮扶”,通过结对子,让优秀学生、专业教师和教师党员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助力学生成人成才。“4结合”,成立少数民族工作室,依托全国样板党支部、福建省标杆院系和福建省三全育人项目将爱国主义教育、反对分裂斗争教育、学风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的先进典型相结合。“5认同”,坚持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营造“各民族一家亲”的浓郁氛围,加强学生“五个”认同。

雁阵齐飞,答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美丽答卷。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工作室共获省部级民族宗教类课题立项7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福建省社科联项目3项,福建省智库立项1项;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6项,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1项,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4项,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3项。1本专著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优秀著作一等奖;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4次,工作案例在省级以上获奖2次,撰写的咨询报告被中宣部采纳2次;组织的社会实践队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级以上奖励12项,省级以上奖励26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1部,由鹭江出版社出版1部。在2023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培训班上,工作室负责人做典型经验分享,学校成为2023年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培育单位。开展孤儿帮扶、养老院陪护等志愿服务活动,2个项目荣获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扩大了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培训班上发言 少数民族文化分享会
在各方的努力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堂在少数民族村落开展的户外思政课充分展现了推陈出新的教育理念,勉励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练好报国本领,涵养文化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三个离不开”深深地驻扎在全校师生的心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民族文化节里亦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画面,积极宣扬民族特色,热情分享地域特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少数民族学生创客节、品读经典分享会、迎新晚会、美食节、走访少数民族村等活动,得到学习强国平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建省教育厅网、莆田市电视台、团省委公众号等省市媒体10多次报道,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图为《福建日报》报道
四、体会与启示
接下来,学校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围绕理论教育、民族团结、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民族融合、民族元素等内容展开,提高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能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图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计划图
(一)强化理论学习,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
把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日常工作当中。坚持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并且对民族学生开展帮扶活动,促进全民族团结进步,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全局上下形成了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教育系统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发展。
(二)加强学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开展民族团结知识方面相关的讲座,宣讲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介绍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观念,保持和发扬尊重他人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好传统。(三)狠抓政策落实,筑牢民族团结“一家亲”
开展教育“帮扶、帮困、帮学”活动,为贫困的民族学生提供帮助。选取一些品德好、学习好、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把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的活动之中,努力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
外国语学院 陈国成 沈章彧 林佩琪
责编 陈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