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工作

青春与非遗的碰撞:大学生“三下乡”让兴化米粉“出圈”

时间:2025-01-23

“每一根米粉,都藏着匠人的汗水和岁月的味道。”79岁的老匠人握着手中细腻的米粉,眼中闪烁着对这份传统技艺的无限热爱。在黄石镇惠上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正围绕兴化米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一场青春与古艺的华丽碰撞。近日,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携手黄石镇乡村振兴办和团委,共同探索兴化米粉的深厚底蕴,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活动伊始,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后洋万首米粉厂,亲眼目睹了兴化米粉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志愿者们表示,这种深度参与让他们对兴化米粉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匠人们的辛勤与智慧。在亲手尝试制作米粉的过程中,他们更是被这份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科技直播,拓宽传承边界

为进一步扩大兴化米粉的影响力,志愿者们利用直播平台,将米粉制作的全过程生动呈现在全国网友面前。直播中,志愿者们耐心讲解、热情互动,不仅让观众们深入了解了兴化米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志愿者林思滢感慨道:“看到直播间里网友们的热情回应,我感到无比自豪,仿佛每一根米粉都承载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文化深挖,讲述动人故事

除了技艺的传承,志愿者们深入挖掘兴化米粉背后的文化价值。他们采访了多位米粉技艺传承人,聆听他们讲述与米粉的不解之缘。79岁的老匠人动情地分享了自己坚守米粉制作40多年的经历,让志愿者们深受感动。林盈彦队员表示:“这次探访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的信念。”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兴化米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更是一次青春与古艺共鸣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深知在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通过深度体验、科技助力、文化深挖等方式,可以探索出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承路径,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据悉,本次活动由黄石镇乡村振兴办、黄石镇团委主办,荔城区后洋万首米粉加工厂承办,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提供志愿服务。

undefined

(图为活动现场照片)

外国语学院 沈静雯 朱睿一

责编 陈成焰

审核 陈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