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坚守 匠心如初:高校学子化身代“盐”人
“莆田晒盐技术从古代到现在,都一直坚持原生态的制作方法,为的就是让大家都吃上健康、营养的盐……”近日,莆田学院“木兰寻脉”实践团来到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峤江社区的莆盐文化园,在实践中开启古今对话,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古法晒盐技艺,探秘莆盐文化,传承老盐工的工匠精神。
莆田是历史上著名的“盐仓”,如今依旧是福建省最大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晒盐技艺作为莆田首创制盐技艺,已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传统摊晒工艺主要分纳潮、制卤、结晶、整滩、扒盐、归坨等步骤,均由人力打造而成,传承着千百年前的工艺,每道工序都凝聚着一代代盐民们的艰辛付出和智慧,更蕴含一代代莆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与各行各业一样,在莆田盐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盐工。莆田盐场副场长吴文新,自1987年起与莆盐打交道,已有37年莆田海盐晒制经验,从盐场一线盐工到工区主任,再到现如今的副场长,不变的是,对制盐技艺的坚守和初心。每一天,当许多人还在梦乡的时候,吴文新早已头戴照灯,手拿盐耙,在黑暗中开启一天的忙碌,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方古老盐地。
“我们当时学的是海盐煮盐工艺,其实与莆田晒盐技艺是完全不一样的,既然来到这里,我就蹲下来,不懂就问,好好向人家去学,盐田里边哪一个角落发生什么我都知道,因为那里每一处我都走过。身为一个盐工,在盐场里边就得风里来雨里去,什么苦都吃过,我们这一辈子都在跟盐打交道。”吴文新说道。三十七年的工作经验,让吴文新对盐场的每一处都了如指掌,哪一块盐田地质如何,下雨该如何防御,怎样提高盐的产量,如何用最生态的方法产出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盐……面对这些问题,吴文新都自有方法应对。
书痴者文毕工,艺痴者技必良。千年如一日的坚守,靠的是老一辈盐工们的毅力和对这一方古老盐地的热爱。“现在盐工的收入还是很低的,因此年轻人大多都不愿意走这条路,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坚持,用最生态、最健康的方式产出好盐,我们的盐经过实验室检测拥有70余种微量元素,对人们的健康大有好处呢!”吴文新自豪地向实践团成员们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现如今,莆田盐场仍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延续先人制盐的智慧,用精湛的古法工艺为大家奉上晶莹剔透、清新回甜、营养健康的莆盐。采访中,成员们纷纷被莆田盐工们艰苦朴素、勤劳实干又积极乐观的精神所感动。
此次实践,成员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柯力博士的带领下,通过采访6位非遗技艺传承人探寻古法晒盐制作技艺的演变及其所蕴含的思想,为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建言献策,同时在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体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和精髓要义。
自2023年6月,由莆田学院体育学院、土木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工程学院等联合组成的“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通过采访非遗艺人,学习非遗技艺、制作非遗视频、表情包、非遗有声地图、工序流程图、科普读物等形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实践队队长傅鹏杰说:“作为一个莆田人,这次的采访,让我了解到了莆盐文化,更感受到盐工们传承千年不变的初心,我深感自豪,接下来,我们也将把古法晒盐技艺以短视频、动画的形式传播,让更多人知道、认可、喜欢这千年技艺”。
供稿人:周嘉璇 李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