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级开始适用)
(专业代码:0402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新时代基础教育“新师范”改革发展为导向,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运动技能规范,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掌握教师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及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中学体育教师。毕业五年后,从事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职业发展良好,能成长为本校或本区域的体育骨干教师。
目标内涵(毕业5年后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培养目标1:师德高尚、热爱教育
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师德、深厚的教育情怀、坚定的职业认同感;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励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能够遵循体育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关心与爱护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培养目标2:基础扎实、善于教学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备规范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整合教育理论知识、体育学科理论知识、德育理论、学习科学知识、教育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创新,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等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参加学校及以上各类体育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竞赛,成为本校或本区域体育教学骨干。
培养目标3:以体育人、善于育人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规律,熟悉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善于运用体育学科知识进行科学育人和全程育人。
培养目标4:创新思维、持续发展
关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学会批判反思,勇于创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积极学习前沿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理念、知识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引领职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成为教研组或教学团队带头人。
二、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能够在中学体育教育实践中依法执教;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做中学生的标杆。
1.1 信念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践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要求,通过专业学习和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增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1.2 依法执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学习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相关文件,遵循政策导向,熟知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确立依法执教观。
1.3 为人师表:深刻领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养成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确立“体育强国担当”的体育人精神,做中学生的标杆。
2.教育情怀
具有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坚定意愿,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有高度的热情和认同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体育老师,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怀有强烈责任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1 职业认同:热爱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熟知体育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中学体育教育工作对“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坚定的从教意愿。
2.2 自身修养: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有文化自信;具有拼搏、坚韧的意志,具有阳光、乐观的积极情感,具有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品质。
2.3 学生为本: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任务。
(二)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体育学科科学人文底蕴,了解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清楚体育的多元价值内涵;掌握教育学、体育学和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一专多能”基本运动技能,满足中学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3.1 综合素养:了解体育学科发展动态,了解体育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具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2 学科基础:掌握师范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及方法;整合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理论与实操技能,能对体育运动潜在风险科学预判、急救处理,形成支撑系统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3.3 运动技能:掌握中学体育教学要求的田径、体操、武术、球类、游泳类、体能类等运动技能,做到多能一专,能够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
4.教学能力
具有良好的师范教育基本功、体育教学示范能力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依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状况,进行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与学习评价,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落实训练计划、组织竞赛,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训练与竞赛组织能力;了解国内外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中学体育教学研究能力。
4.1 基本技能: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流利;粉笔、毛笔、钢笔书写技能规范;能够熟练运用主要办公软件;具备扎实的师范教育基本功,专业说课和模拟课堂能力突出。
4.2 教学能力: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特点,比较熟悉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能够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等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良好的演示与示范能力,并能够科学进行教学评价。同时,具备一定的指导和组织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大课间、体育节(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综合能力,获得国家二级及以上裁判证书。
4.3 教科研能力:了解基础教育体育教育改革动态,能够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教研能力。
(三)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运用体育团队精神和规则策划、组织、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从中获得积极体验。
5.1 德育为先:了解中学德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以德育为先的理念指导班级体育活动、协助班主任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5.2 班级管理:掌握中学班级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积极参与班主任工作实践。
5.3 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获得积极体验,有效策划开展体育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熟练设计与实施课室微运动、组织班级竞赛等活动。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基本掌握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和体育的育人价值,全面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育人的内涵和方法,了解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参与和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意志坚强、沟通协作等优秀品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6.1 育人规律: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理念,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育人的内涵和方法,掌握综合育人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6.2 学科育人:具备将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能力。掌握体育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升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运动竞赛,使学生深刻理解体育的价值内涵,培养永不服输、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通过体育社团培育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6.3 校园体育:能够设计和实施“以体育体”“以体育德”“以体育智”等主题教育活动;能够编排和组织“阳光体育”、“校园足球”、“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能够推进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不断积累综合育人实践体验。
(四)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
了解国内外中学体育改革发展动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愿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和体育教育教研能力,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
7.1 终身学习:了解国内外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了解新时代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掌握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能制定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诊断、不断改进。
7.2 反思能力:具备较强的反思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反思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够从学生体育锻炼、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进行系统反思,并能够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效果。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能够在体育教学、社团活动、竞赛等体育实践活动中习得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能,具有团队合作的初步体验;掌握沟通协作技能,积极主动组织、参与各种专题研讨、大学生创新、互联网+等团体活动。
8.1 合作意识: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促进学生充分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以及对于整个团队的意义,能够在班级活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以及有效沟通、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的良好品质。
8.2 合作体验:积极主动参加各类级别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比赛,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收获小组互助学习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掌握沟通协作技能。
8.3 合作创新: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积极申请、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三、学制学位与学分
1.学制:4年
2.学分:169.5学分
3.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体育学
五、核心课程
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田径、体操、球类(篮排足)、武术。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训与劳动教育、实习教学、毕业综合训练、实训、第二课堂
七、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总学时 | 授课学时 | 课外内实践学时 | 总学时 比例 |
公共课 | 必修 | 33 | 19.47% | 564 | 480 | 84 | 23.38% |
选修 | 8 | 4.72% | 128 | 128 | / | 5.31% |
教师教育课 | 必修 | 16 | 9.44% | 256 | 214 | 42 | 10.61% |
选修 | 2 | 1.18% | 32 | 16 | 16 | 1.33% |
学科专业课 | 必修 | 48.5 | 28.61% | 776 | 372 | 404 | 32.17% |
选修 | 41 | 24.19% | 656 | 182 | 474 | 27.20%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 | 17 | 10.03% | / | / | / | / |
第二课堂 | 必修 | 4 | 2.36% | / | / | / | / |
合计 | 169.5 | 100% | 2412 | 1392 | 1020 | 100% |
其中:学科专业课程 (含实践环节) | 89.5+10 | 58.70% | / | / | / | /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 | 17.5 | 10.32% | / | / | / | / |
教师教育课程 (含实践环节) | 18+10 | 16.52% | / | / | / | / |
创新创业学分小计 | 5 | 2.95% | 注:其中必修3学分,选修1学分,第二课堂1学分 |
注: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课内外实践学时/16+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第二课堂学分4)/总学分=50.00%
八、集中性实践教学计划表
实践模块 | 序号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其他模块 | 1 | 511300210 | 军训 | 1 | 2 |
|
|
|
|
|
|
|
|
|
2 | 511300410 | 生产劳动 | 1 | 16学时(按学期值周安排执行) |
|
3 | 512700810 | 工程实训D | 1 |
|
|
|
|
| 1 |
|
|
|
|
实习教学 模块 | 1 | 510802510 | 教育见习 | 1 |
| 1 | 1 | 1 | 1 |
|
|
|
|
|
2 | 510802460 | 教育实习 | 6 |
|
|
|
|
|
| 16 |
|
|
|
3 | 510802310 | 教育研习 | 1 |
|
|
|
|
|
| 1 |
|
|
|
实训模块 | 1 | 510802110 | 师范生基本功考核 | 1 |
|
|
|
|
| 2 |
|
|
|
|
2 | 510802210 | 教学技能比赛 | 1 |
|
|
|
| 2 |
|
|
|
|
|
毕业综合训练模块 | 1 | 510801840 | 毕业论文 | 4 |
|
|
|
|
|
|
| 12 |
|
|
合计 | 17 | 2 | 1 | 1 | 1 | 3 | 3 | 17 | 12 |
|
|
九、教学时间总体安排表
学年 | 学期 | 课堂教学 | 集中性实践教学周数 | 军训 | 运 动 会 | 入学教育与毕业教育 | 机 动 周 | 学期 周数 | 备注 |
授课 周数 | 考试 周数 |
一 | 1 | 13.5 | 2 |
| 2 | 0.5 | 0.5 | 2 | 20 |
|
2 | 16 | 2 | 1 |
|
|
| 1 | 20 |
|
二 | 3 | 16 | 2 | 1 |
| 0.5 |
| 0.5 | 20 |
|
4 | 16 | 2 | 1 |
|
|
| 1 | 20 |
|
三 | 5 | 16 | 1 | 3 |
| 0.5 |
| 0.5 | 20 |
|
6 | 16 | 1.5 | 3 |
|
|
| 0.5 | 20 |
|
四 | 7 |
| 0 | 17 |
| 0.5 |
| 2.5 | 20 |
|
8 |
| 0 | 12 |
|
| 0.5 | 5.5 | 18 |
|
注:( )代表在寒暑假内开展的周数
十、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矩阵表
培养目标分解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师德高尚、热爱教育 | 培养目标2 基础扎实、善于教学 | 培养目标3 以体育人、善于育人 | 培养目标4 创新思维、持续发展 |
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 | √ |
|
|
|
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 | √ | √ |
|
|
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
| √ |
|
|
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 |
| √ |
|
|
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 |
|
| √ |
|
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 |
|
| √ |
|
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 |
|
|
| √ |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