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多样社会实践,凝聚青春志愿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落实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莆田学院组建71支实践队其中校级重点团队18支开展各类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从投身非遗民俗传承的浪潮到深度挖掘春节文化内涵的渊薮从沉浸式体验闽台海洋文化的独特风情到触摸闽台两岸共同的历史脉搏
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由校青马工程班组建的“蓝色脉动——闽台海洋文明探源”实践队走访了福州陈文龙故居、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马尾船政文化公园、平潭南岛语族基地(壳丘头博物馆)以及上攀村等地,近距离感受当地独特的人文习俗和悠久厚重的历史积淀,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了“蓝色脉动TV”栏目,在探寻海洋文化的密码中夯实两岸融合根基,促进闽台两地青年文化交流。
新工科产业学院与你“乡”遇实践队深入了解鲍鱼产业发展,探寻南日岛民俗文化;与南日海洋投资开发集团合作授牌,与村干部、返乡创业青年交流取经、前往小学开展海洋知识编程教学,实践队为推动鲍鱼产业及南日岛振兴积极探索,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探“春”之意,精神内核共诠释
从传统年俗到现代表达,莆田学院各实践队以不同角度、多元形式为载体,向全社会展示着中国春节文化的优秀内涵。护理学院“银龄青梦”实践队走进华亭镇走马亭村,为老人书写春联、科普健康知识,将“年味”与“健康”结合,赋予春节新的时代注解。
非遗传承,文化根脉共守护
音乐学院与基础教育学院联合组建的“清风溯源”实践队探访蔡襄文化馆等地,以书写春联、体验传统工艺等系列活动,倾力构建校园与地方的文化沟通桥梁。在梅妃故里浦口宫,来自土木工程学院“寻梅织梦”青春实践队的队员们通过线上分享会展示“梅妃记忆”,以新媒体技术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为大力普及莆田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归乡觅俗·青春”实践团深入八闽大地,探寻剪纸、木雕、木偶戏等传统手工艺技法,学习创新式文旅融合,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八闽文化的独特魅力。体育学院“古韵新承”社会实践队探寻莆仙戏文化魅力,队员们先后走访莆田市博物馆、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秀屿区星光戏剧院,通过参观历史文物、感受街区文化氛围、观看精彩演出以及向专业老师学习动作与唱腔技巧,深入领略莆仙戏魅力,体悟非遗传承责任。
释“福”文化,温暖力量共传递
“福”是福建的文化基因,更是春节的核心符号。工艺美术学院“有福来莆”实践队深入双福村、崇福村挖掘村落福文化,依托专业优势与工艺美术城合作进行“福”文化文创设计,推动中国“福”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宣扬着莆田强大的地域文化魅力。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莆籽同心”实践队队员们深入学习省级非遗莆田红团制作技艺,亲身体验揉面、包馅等复杂工序。拜访皮雕工匠,从选皮到雕刻,在实践中感受皮雕技艺的精妙。
追寻领袖,红色血脉共赓续
各实践队以历史为镜,探访红色文化地标。管理学院“布谷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将青年志愿宣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涵江区江口镇海星村童心港湾的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激励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商学院“静水流深”实践队奔赴莆田市闽中革命纪念园、长汀中复村等多地,深挖红色资源价值,考察当地红色文化与教育融合模式,研发闽地红色文化课程,创新思政教学,为乡村文化振兴与红色资源活化贡献莆院力量 。
民俗“出圈”,新媒体赋能文化传播
莆田学院与东南网联合推出的“全到莆田过大年·莆田元宵”主题系列视频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亮点。团队聚焦莆田长达40余天的元宵狂欢,围绕抬轿冲海、龙圈灯、皂隶舞、挑盘担、爬刀梯、打铁球等特色民俗,目前累计开展6场直播、14条短视频,生动呈现“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盛景,助力莆田独特的年俗文化“破圈”出彩。
数学与金融学院“‘遗’见青心”社会实践队携手泉州市南音非遗传承人白云娉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南音传统音乐推广,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文化传播新形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多维度有效推动南音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助力其在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实现有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