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莆田学院紫霄校区图书馆202会议室举办“人居环境及其中国传统营造意识”主题讲座,特邀莆仙文化研究院关瑞明教授主讲。土木工程学院社区兼职辅导员、宣传部王春丽老师、教务处林海老师、学院组织员洪琛老师、渭庄11#-12#社区兼职辅导员图书馆宋晨晖老师以及2020级、2021级规划班主任关雷、朱金水与几十余名余名师生共同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图为关瑞明教授演讲中。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生态文明、人文地理和传统营造意识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居环境的独特内涵。关教授首先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阐述了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的紧密联系,提出“三生融合”理念,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是实现“破而不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还对比了艺术美与环境美的区别,指出环境美更注重功能性与自然性的结合。在第二部分,关教授以人文地理为语境,解析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多元内涵。他介绍了“天人相关”“天人相分”“天人感应”三种思想倾向,并引用《周易》、荀子、董仲舒等古代哲学家的观点,揭示了风水理论中“地灵人杰”观念的双重性。关教授指出,风水理论虽蕴含对自然条件的科学认知,但过度推演则易陷入迷信,他以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为例,提醒听众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第三部分聚焦传统营造意识下的空间图式,关教授以“井”的图式为例,生动展示了井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解构古汉字“井”的象形意义,他阐释了井与农田耕作的渊源,并分析了井田制对后世建筑规划的深远影响。关教授还结合半坡村等考古发现,说明井的发明如何推动人类聚落从临水而居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图为演讲活动现场。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演讲活动中。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关教授以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将中国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有机结合。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关教授一一解答,学术氛围浓厚。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也为当代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莆田学院表示,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的对话与融合。
土木工程学院新闻部 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