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设为主页
  • |
  • 加入收藏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薪火传治理 匠心承忠魂—— 土木工程学院党支部携手铺尾社区开展特色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26   

2025年3月25日,土木工程学院第三、第五党支部携手林庐5-6、7-8楼栋功能型党支部,组织30余名师生党员走进铺尾社区,开展"赓续木兰溪精神 厚植家国忠义魂"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调研基层治理模式、溯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脉社区空间效能需求三大维度,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党性教育新范式。

图为活动合影。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一、解码治理密码——立体透视基层治理创新机制

在铺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师生通过立体化案例剖析,系统解码基层治理创新密码。社区党委书记以"五微工作法"为索引,详解网格化管理中"微网格划分、微诉求收集、微实事办理、微积分激励、微课堂赋能"的闭环机制;在"社区议事厅"实景展示中,重点呈现乡贤调解室通过"祠堂议事+云端听证"双轨模式,成功化解多起积年邻里纠纷的实践智慧。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学生社区公共空间效能优化提供了数据化样本。

图为铺尾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参观党员活动室。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二、空间效能优化——全龄服务场景驱动治理创新

实地调研环节聚焦全生命周期服务场景构建。在适老化改造示范区,具备紧急呼叫系统和康复训练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展现适老服务的精准化设计;由村改居活化改造的复合型文化空间,集成数字阅览、非遗展示功能,实现传统建筑与现代服务的有机融合;社区运动公园通过分龄分区设计,满足从幼儿体能训练到长者健身康复的多元需求。调研发现,这些按需定制的公共服务载体,不仅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更通过空间共享促进代际融合,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实体支撑。此次调研使土木学子深刻体会到,基础设施的人本化设计与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密不可分,为未来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范本。

铺尾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社区办公接待流程。土木工程学院供图

三、溯源精神根脉——沉浸式活化忠义文化基因

活动核心环节聚焦省级文保单位龙津社的深度研学。这座始建于元至正年间的古祠,以三进院落、六柱五间的明代规制,无声诉说着民族气节的时空传承。馆藏《陈忠肃公年谱》手稿、抗元兵器图谱等42件珍贵文物,配合社区讲解员的讲解,还原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南宋名臣陈文龙倾尽家资组建"兴化军"、坚守兴化府城、终以绝食殉国的忠烈史诗。其"砥柱中流昭大节,丹心报国树丰碑"的精神内核,与木兰溪水患治理中"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激发起师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层思考。

学院以"行走的思政课"创新设计主题党日活动,将市井街巷转化为育人现场,让历史遗存成为鲜活教材。在铺尾社区的民生图景中,学子们通过测量适老设施的毫米精度、记录社区空间的嬗变,触摸到"工程为民"的实践温度;在龙津社的沧桑碑刻前,陈文龙"毁家纾难守孤城"的忠烈史诗与"变害为利治木兰"的当代精神交织碰撞,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价值坐标系。当指尖拂过《忠烈祠记》中"臣心一片磁针石"的铭文,年轻的建设者们不仅读懂了民族气节的精神密码,更在专业认知中锚定使命——昔有先贤以血肉筑城垣护黎民,今需我辈以匠心造广厦安万家。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土木工程不再仅是图纸上的力学计算,更成为连接历史文脉与民生福祉的纽带,培育出既懂混凝土强度更知责任重量的新时代建设者,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的融合中铸就"筑基建业、报国为民"的职业魂脉。

土木工程学院 黄恩临


上一条:青春志愿映暖阳,雷锋精神薪火扬——土木工程学院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活动 下一条:土木工程学院召开校地企合作发展圆桌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