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设为主页
  • |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团队 >> 正文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11-06-12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22名。教师的年龄、学历、学科专业、职称和学缘结构较合理。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8名,工程师1名,助教5名,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6 :1.8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有14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3名),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6%。

同时,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中,同时具有工程系列职称或执业资格的有: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6名,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2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4名,国家注册造价师1名,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另外还在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轻工建筑设计院、莆田市建筑规划设计院、莆田市公路局、莆田市质量监督站、莆田市城厢区建筑公司等单位聘请了6名高级工程师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团队带头人,张秀成副教授,1989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2008年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 ,他既在企业从事过11年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又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岗位上工作近8年。因此,他不仅具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实践经验,而且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主持或参加过的科研项目有:河南省横向联合项目2项,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莆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项,莆田学院教改基金项目3项,已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15篇论文。

目前,团队成员正主持、参与国家级教改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等2项;主持建设部《2007年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编制》、省自然科学基金《资源节约型的偏高岭土超高性混凝土的研发》、《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柱的多维抗震性能研究》和省科技厅《压桩挤土作用的空间及时间效应和环境破坏机理研究》等5项;主持莆田市科技局《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芯柱的净力特性研究》等1项;主持教育厅立项的《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4项;主持校级教科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11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桥梁工程》、《基础工程》2部,自编讲义《计算结构力学》等3部。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张秀成

出生年月

1967.10

参加工作时间

1989.7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民    族

性    别

最终学历(学位)

工学硕士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授予时间

2008.6

高校教龄

8

职    称

副教授

高工

行政职务

系副主任

联系地址、邮编

莆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系、351100

办公电话

0594-2613980

移动电话

13599850375

电子邮件地址

xiucheng888@163.com

教学获奖情况(校级以上)

1、2007年莆田学院“教学质量月”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主讲课程《道路勘测设计》获2008年莆田学院精品课程

3、主持“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教改项目获莆田学院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1985.9-1989.7

西南交通大学

铁道工程

1989.7-2000.8

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铁路运输处

铁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

2008.9-2005.8

平顶山工学院市政工程系

道桥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2005.6-2008.6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职攻读硕士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2005.9-至今

莆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系

道桥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22(包括带头人)

姓  名

余德新

年  龄

62

参加工作时间

1969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木材科学与工程

高校教龄

31

职  称

教授

职  务

系主任




姓  名

丁玉平

年  龄

47

参加工作时间

1983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工民建

高校教龄

10

职  称

副教授

高工

职  务





姓  名

宋伟香

年  龄

38

参加工作时间

1992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工程力学

高校教龄

16

职  称

副教授

工程师

职  务





姓  名

陈国灿

年  龄

45

参加工作时间

198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固体力学

高校教龄

21

职  称

副教授

高工

职  务





姓  名

陈志聪

年  龄

37

参加工作时间

1993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结构工程

高校教龄

15

职  称

副教授

工程师

职  务





姓  名

高子坤

年  龄

35

参加工作时间

1996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

专  业

岩土工程

高校教龄

5

职  称

讲师

职  务





姓  名

林表文

年  龄

39

参加工作时间

1991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工民建

高校教龄

1

职  称

高工

职  务





姓  名

谢春萍

年  龄

43

参加工作时间

1985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土木工程

高校教龄

8

职  称

高级实验师

职  务





姓  名

林晓东

年  龄

34

参加工作时间

1996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工民建

高校教龄

12

职  称

讲师

工程师

职  务

结构教研室主任




姓  名

黄丽娟

年  龄

36

参加工作时间

199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结构工程

高校教龄

11

职  称

讲师

工程师

职  务





姓  名

谢兆平

年  龄

33

参加工作时间

1997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工民建

高校教龄

11

职  称

讲师

工程师

职  务

建筑教研室主任




姓  名

黄艳立

年  龄

33

参加工作时间

1996

最终学历(学位)

学士

专  业

工程测量

高校教龄

4

职  称

讲师

工程师

职  务





姓  名

杨智硕

年  龄

35

参加工作时间

199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岩土工程

高校教龄

4

职  称

讲师

工程师

职  务





姓  名

黄兆荣

年  龄

29

参加工作时间

2005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岩土工程

高校教龄

3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陈  凡

年  龄

27

参加工作时间

2005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结构工程

高校教龄

3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陈飞昕

年  龄

27

参加工作时间

2005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固体力学

高校教龄

3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吴燕华

年  龄

28

参加工作时间

2005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材料学

高校教龄

3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黄海生

年  龄

25

参加工作时间

2006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结构工程

高校教龄

2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朱海峰

年  龄

26

参加工作时间

2008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桥梁与隧道工程

高校教龄

1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黄小雁

年  龄

28

参加工作时间

20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结构工程

高校教龄

1

职  称

助教

职  务





姓  名

田耀平

年  龄

43

参加工作时间

2005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岩土工程

高校教龄

3

职  称

讲师

职  务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

课程名称

授课人

起止时间

总课时

《土木工程材料》

余德新

2005-2008

162学时

《道路勘测设计》

张秀成

2006-2008

144学时

《计算机绘图》

丁玉平

2006-2008

132学时

《砼结构基本原理》

林晓东

2007-2008

152学时

《材料力学》

宋伟香

2005-2008

216学时

《建筑结构》

黄丽娟

2006-2008

144学时

《桥梁工程》

陈志聪

2006-2008

144学时

《钢结构基本原理》

谢兆平

2006-2008

144学时

《岩土工程》

田耀平

2006-2008

152学时

《测量学》

黄艳立

2006-2008

136学时

《工程地质》

杨智硕

2005-2008

164学时

《结构力学》

陈国灿

2006-2008

236学时

《隧道工程》

黄兆荣

2006-2008

114学时

《土木工程预算》

陈  凡

2006-2008

136学时

《理论力学》

陈飞昕

2006-2008

152学时

《土木工程施工》

吴燕华

2006-2008

216学时

《工程项目管理》

黄小雁

2007-2008

108学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黄海生

2007-2008

72学时

《管理运筹学》

《流体力学》

高子坤

2007-2008

2007-2008

54学时

36学时

工程项目融资

林表文

2007-2008

76学时

桥梁设计

朱海峰

2008-2009

72学时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结构力学(上,下)

包世华

武汉理工

最新版

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材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赵明华

武汉理工

最新版

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材

钢结构

魏明钟

武汉理工

最新版

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材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刘文锋

高教

最新版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混凝土结构设计

陈佰望

高教

最新版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岩土工程

汤康成

武汉理工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道路工程

于书翰

武汉理工

最新版

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材

建设项目管理


田金信

高教

最新版

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材

房屋建筑学

李必瑜

武汉理工

最新版

“十五”规划教材

建筑设备工程


建筑工业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桥梁工程

房贞政

建筑工业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隧道工程

覃仁辉

重庆大学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水文学

谷文生

建筑工业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

王俊安

建材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有限单元法基础(附光盘一片)

王焕定

高教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建设工程监理

李惠强

建筑工业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土木工程施工


建工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李爱群

建工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钢结构(下册)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

陈绍蕃等

建工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高速公路设计

赵一飞

交通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砼简支梁(板)桥

易建国

人民交通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刘国玮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土木工程预算

张守健等

高教京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方鄂华

建工

最新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版)

江见鲸

武汉理工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钢结构稳定

周绪红

建工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专业用)

李国平

人民交通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工程建设法规与案例(第二版)

何伯洲

建工

最新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审定教材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限校级及以上奖励)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校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2008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校级教学成果

三等奖

2008

结构力学教学实践与改进

校级教学成果

三等奖

2000

力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应用

校级教学成果

三等奖

200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2008

房屋建筑学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2008

道路工程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2008

材料力学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2007

结构力学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秀课程

2007

第四届教学质量月

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宋伟香)

一等奖

2006

宋伟香荣获莆田学院教学优秀中青年教师

优秀中青年教师

校级

2007

第五届教学质量月

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张秀成)

三等奖

2007

第五届教学质量月

教师课件制作(陈凡)

二等奖

2007

第五届教学质量月

教师课件制作(陈飞昕)

三等奖

2007

第六届教学质量月

教师课件制作(陈飞昕)

二等奖

2008

第六届教学质量月

教师课件制作(陈至玉)

二等奖

2008

4.教学改革项目:

(校级及以上、2004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0.5万

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

2005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与监控

0.8万

福建省教育厅

2005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

0.2万

莆田学院

2005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实践性教学

0.2万

莆田学院

2005

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0.5万

福建省教育厅

2006

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0.5万

莆田学院

2006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土建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研究

0.6万

莆田学院

2006

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0.6万

莆田学院

2006

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0.6万

莆田学院

2006

莆田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实习基地

1.6万

莆田学院

2006

莆田城厢区建筑工程公司实习基地

1.2万

莆田学院

2007

非土木工程专业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0.6万

莆田学院

2007

培养学生运用和协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0.6万

莆田学院

2007

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6万

莆田学院

2008

《数值模拟在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0.6万

莆田学院

2008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团队设置特色: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中,同时具有工程系列职称或执业资格的有: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6名,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2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4名,国家注册造价师1名,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期分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与技术开发;聘请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轻工建筑设计院、莆田市建筑规划设计院、莆田市公路局、莆田市质量监督站、莆田市城厢区建筑公司等单位6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1)实行“平台+模块”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当前土木工程领域中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最有发展潜力的两大市场的人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即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搭建土木工程专业应具备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平台;“模块”是指专业方向模块,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方向和道路桥梁工程方向两大模块。

2)加大学生的工程训练。紧紧围绕“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成为工程单位的高级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工程训练贯穿于学生四年的教学计划中,使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3)构筑“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培养人才的基础知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搭建科技育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课程特色:

1)优化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满足工程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绝大多数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3)更新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与先进性;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1)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每年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吸收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邀请企业、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优化该专业的培养方案。

2)继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在积极实施“外引内培”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除了提高团队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外,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团队队伍建设的重点。

3)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模块”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块”,这四个模块及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建成了一个集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①“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由针对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实习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习和课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实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认识,而且还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不足。

③“设计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大部分。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计算能力、设计能力。

④“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外大学生创新性试验、大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

资源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是与工程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已建立8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2)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校图书馆有土木工程专业图书5万多册,其中外文图书400多册;土建系资料室现拥有专业学术刊物19种,各类书籍2000多册,内容涉及力学、制图、结构、设计等,供教师教学参考用;此外,还有计算机技术、数学、外语参考书和工具书等。系资料室直接为本系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技术研究和其他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图书资料、文献信息服务,具有图书资料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直接满足专业特色需求,现有的图书基本能满足本系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做毕业设计之用。几年来,围绕系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加大了书籍的购置力度。使图书资料的藏书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形成了以土木工程专业书籍为中心,以数学、英语等为辅的藏书体系。

网络教学: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已有《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6门主要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的相关资料已全部上网(我校精品课程网站),还有《建设监理概论》、《测量学》等5门课程已申报2008年下半年的校级精品课程。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已有11门课程资料上网,占全部主要课程数量近40%。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本教学团队的教师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充分发挥教改项目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把人才培养、学术队伍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实训、实践类教学改革,主动适应人才能力的需求。通过教改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师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莆田学院首个立项的大学生课外研究课题是由我系刘云成同学完成,至2007年6月已累计完成了四个院内立项的大学课外研究课题(莆田学院中区框架房屋外墙裂缝调查研究、莆田市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调查与建议、防火防灾现状调查与建议、莆田学院消控系统测绘),在此基础上,2007又成功申报了五个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及多个院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为我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通过构建实践实训体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建了3个校外的重点实习基地(莆田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城厢区建筑工程公司、莆田市公路局),并与多家设计、施工及房地产开发单位等建筑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有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03级学生占华文等同学,由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被我系实习基地的单位吸收为员工,04级又有多名学生被我系实习基地的单位接纳为正式员工;通过教改项目拓展了教学内容,如在《钢结构》、《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中,介绍数值分析的内容,在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采用有限元分析结构的受力性能,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及科学分析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很好的基础,在2008年福建省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三个代表队参赛,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有一队还荣获“创意奖”,集体荣获优秀组织奖。

经过多年的教改项目的研究,本教学团队完善专业课程中工程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推进课程建设,为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真正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间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提高土建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7

探讨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重心

科技信息

2008.8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与监控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2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山西建筑

2007、12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应注重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6

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学教学体系的研究

基建优化

2007、6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5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4

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探讨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6、12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探讨

皖西学院学报

2006、05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引进了多名年轻富有活力的硕士、博士,为了使他们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成为团队的骨干,具体的措施为:

1、实行助教导师制,对青年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老教师(一般为副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落实包括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跟师方案、试讲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制度等系列培养步骤。每年年初有指导计划、年末有指导总结。

2、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已有林晓东、张秀成、丁玉平等9位教师在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进行硕士在读深造。并有张秀成、陈志聪、黄丽娟已获得硕士学位。陈国灿老师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陈凡、杨智硕、黄海生、黄小雁等青年教师正在积极准备报考博士。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和教学经验交流会,近两年就有12人次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通过上述措施,我系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已成为我系教学工作一支重要队伍。他们获得的成效有:有两位青年教师分别荣获校“师德之星”,一位教师获得“中青年优秀教师”,一位教师获得“黄日昌教学基金奖励”;在近几年学校“教学质量月”活动中有5人次获得课堂授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各种奖项,5人次获得英语演讲竞赛(非专业组)一等奖、二等奖、优胜奖等各种奖项,有5人次课件制作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各种奖项。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矩形钢管砼组合框架结构柱的多维抗震性能研究

4.0万元

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9

资源节约型偏高岭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

8.0万元

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

20.0万元

建设部

2007-2009

压桩挤土作用的空间及时间效应和环境破坏机理的研究

8.0万元

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项目

2008-2011

高速公路沥青稳定碎石路用性能及应用技术研究

4.0万元

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8-2011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团队教师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一方面把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1、利用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创新性实验。到目前为止,已通过福建省教育厅、莆田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有:

1)宋秋霞同学主持的“加气砼砌块墙体专用砂浆的综合抗裂性能研究”;(福建省教育厅立项)

2)晏巧玲同学主持的“再生砼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福建省教育厅立项)

3)雷正亮同学主持的“优化水泥搅拌桩的水泥掺入比试验研究”;(福建省教育厅立项)

4、陈继耀同学主持的“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芯柱受压时的力学性能研究”;(福建省教育厅立项)

5)文善任同学主持的“叠合梁的应力分布实验 ”;(福建省教育厅立项)

6)曾金国同学主持的“不同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实验分析”;(福建省教育厅立项)

7)舒林芳同学主持的“静压桩沉桩挤土位移场测定模型试验方法研究”;(莆田学院立项)

8)叶萍同学主持的“中等强度再生砼的配制实验”;(莆田学院立项)

9)姚建训同学主持的“福建省公共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应用的调查研究”;(莆田学院立项)

10)张湘招同学主持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界面剂性能研究”;(莆田学院立项)

11)刘明俊同学主持的“混凝土强度、内部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莆田学院立项)

12)高怡同学主持的“全站仪导线测量对比常规导线测量实验分析”;(莆田学院立项)

13)吴成泉同学主持的“焊接组织梁翼焊缝强度计算的实验研究”;(莆田学院立项)

14)俞宏泉同学主持的“软粘土固结参数简易试验测定方法研究”。(莆田学院立项)

2、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立项课外科研课题

1)刘云成同学主持的课外科研课题《莆田学院中区框架房屋外墙裂缝调查研究》在2005年立项,是我校第一个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已于2007年结题,并获得好评。(指导教师:陈志聪副教授)

2)谭常斌同学申报的课外科研课题《莆田市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调查与建议》和宋秋霞同学申报的课外科研课题《防火防灾现状调查与建议》2006年立项,2007结题,分别被评为莆田学院第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三等奖。(指导教师:陈国灿副教授);

3)吴方舟同学、何高攀同学分别主持的“高层结构建筑模型通用侧向变形仪”(指导教师:戴杰孙团委书记)、“城厢区、荔城区城市居民住房消费情况调研”(指导教师:陈飞昕讲师)以获得莆田学院2007年大学生科研资助,均已结题。



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为了更好地使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大的提高,通过团队成员认真讨论达成今后团队建设计划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坚持“外引内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博士)或高职称(教授)人才,特别要引进具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实施“教授工程”和“博士工程”,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二是以“内培”为主,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做访问学者,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学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有显著的提高,团队担任的重要课程均为校级精品课程,有部分课程争取荣获省级精品课程。

2、以学科为龙头,提升科研水平

要重点建设教学团队中的结构工程、工程力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四个学科,培养上述四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的领军人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乃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与此同时,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莆田市科技局的科研立项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3、强化团队工程训练,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要在加强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鉴于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这一现象,强化团队青年教师工程训练,分批分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训练,提高团队全体成员的实践能力,以获得各级结构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资格,增加“双师型”教学团队。

4、加强与设计院所及企业的协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工程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要邀请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有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为团队提供实践平台

要进一步加强系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争取尽快建成工程结构实验室,为教学团队提供科研和实践基地。

6、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经过3-5年的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质量名列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即被国内高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达到20%,毕业生具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能干事,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深受社会信赖和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上一条:关于开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年度检查工作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