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设置特色: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中,同时具有工程系列职称或执业资格的有: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6名,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2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4名,国家注册造价师1名,以适应培养应用型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期分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与技术开发;聘请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轻工建筑设计院、莆田市建筑规划设计院、莆田市公路局、莆田市质量监督站、莆田市城厢区建筑公司等单位6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1)实行“平台+模块”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当前土木工程领域中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最有发展潜力的两大市场的人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即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搭建土木工程专业应具备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平台;“模块”是指专业方向模块,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方向和道路桥梁工程方向两大模块。 2)加大学生的工程训练。紧紧围绕“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成为工程单位的高级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工程训练贯穿于学生四年的教学计划中,使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3)构筑“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培养人才的基础知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搭建科技育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课程特色: 1)优化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满足工程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绝大多数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3)更新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与先进性;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1)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每年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吸收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邀请企业、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优化该专业的培养方案。 2)继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在积极实施“外引内培”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除了提高团队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外,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团队队伍建设的重点。 3)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模块”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块”,这四个模块及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建成了一个集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①“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由针对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实习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习和课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实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认识,而且还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不足。 ③“设计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大部分。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计算能力、设计能力。 ④“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课外大学生创新性试验、大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 资源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是与工程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已建立8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2)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校图书馆有土木工程专业图书5万多册,其中外文图书400多册;土建系资料室现拥有专业学术刊物19种,各类书籍2000多册,内容涉及力学、制图、结构、设计等,供教师教学参考用;此外,还有计算机技术、数学、外语参考书和工具书等。系资料室直接为本系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技术研究和其他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图书资料、文献信息服务,具有图书资料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直接满足专业特色需求,现有的图书基本能满足本系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做毕业设计之用。几年来,围绕系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加大了书籍的购置力度。使图书资料的藏书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形成了以土木工程专业书籍为中心,以数学、英语等为辅的藏书体系。 网络教学: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已有《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6门主要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的相关资料已全部上网(我校精品课程网站),还有《建设监理概论》、《测量学》等5门课程已申报2008年下半年的校级精品课程。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已有11门课程资料上网,占全部主要课程数量近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