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学院紫霄渭庄社区17#-18#楼栋功能型党团支部携手共青团晋江市委、晋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南安市天竺南音社走进晋江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展“‘遗’见‘青’心文脉续,薪火古韵巳年传”志愿服务活动。
“全国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是咱们福建。‘福’字,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福文化体现最为集中的节日,春节在去年12月4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学们为福利中心长者们讲述“福”字的起源、演变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包制年味十足、寓意吉祥的“福气饺子”。待凝聚着浓浓“福气”的饺子煮熟,队员们小心翼翼将热气腾腾的饺子送至长者手中,让福利中心的爷爷奶奶们品味“青心”温情与关爱。
活动中,传承南音三十余载的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南音非遗传承人白云娉用闽南方言为长者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泉州南音”,率领南安市天竺南音社进行《直入花园》、《春光明媚》、《古韵新声》传统南音曲目的演奏。灵脆的琵琶、柔美的洞箫.....白云娉老师带领同学们伴着木鱼小叫和清脆铜铃声与台下长者一同拍打古朴节奏,其如同一支灵韵之笔,绘就出一幅跨越时空、心灵共鸣的绝美画卷,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千年古韵传承的见证者。郑一平老爷爷开心地说道:“我很感谢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来我们福利中心组织南音演奏活动,小时候我最爱听的就是唱南音,老了还能听到这样的乡音真好。”
张思颖同学用接地气的闽南语为长者们介绍泉州非遗剪纸传承渊源,打造“非遗中的消防”的新型宣讲模式,提高长者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让知识科普走“新”更走“心”。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他们的手中被灵巧地折叠、剪裁、舒展,最终变幻成图案各异、寓意祥瑞的“福”窗花,让福泽跃上心头,让消防知识润于心间。与长者们一同起笔祈福纳祥年,于金边红纸上书写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传承的“福”字,现场宛如一幅温馨动人的新年“福”画卷。
此次活动通过“五老”与关工委的深度参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与老一辈共同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生动场景,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数学与金融学院 郑超鑫 张思颖
审核:李航 林嘉祺 郑仁炜

图为实践队队员制作“福气饺子”

图为南安市天竺南音社演奏传统南音曲目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泉州市南音非遗传承人白云娉(左)、天竺南音社副社长连集体(中)、社长李金钵(右)请教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唱腔

图为实践队队员同福利中心长者遇“剪”幸福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福利中心长者共书“福”愿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福利中心长者同贴祝福

图为实践队队员同福利中心部分长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