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当前位置 > 首页 > 讲座 > 正文
2025年4月26日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5-04-24丨作者:丨阅读次数:
讲座时间
                2025年04月26日15:00-16:35
讲座地点
                紫霄校区图书馆二楼新华书店

分享主题:电影《摔跤吧爸爸》、书名:《一路生花》

本期主讲:小教224陈佳佳、中师231林凡艳

地点:紫霄校区图书馆二楼新华书店

时间:4月26日(周六)15:00-16:35

本期亮点:

一、电影《摔跤吧爸爸》

当吉塔将金牌递给父亲的刹那,全场欢呼的声浪化作寂静,唯有汗水与泪水交织的震颤在银幕上轰鸣。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并非一部简单的体育励志片,而是一曲用血肉与尊严谱写的教育史诗——它让摔跤场的黄沙成为打破性别偏见的战场,让父女间的对抗与和解,化作刺向传统教育痼疾的利刃。

父爱如铁:一场与全世界的对抗

马哈维亚的执念,始于未竟的冠军梦,却终于女儿被改写的人生。

他剪去女儿的长发,逼她们在凌晨五点的鸡鸣中奔跑,将柔弱的肩膀摔进沙土。这近乎残酷的“父权”背后,藏着一份更深的悲悯——在印度村庄的陋习中,女孩的命运早已被标注为“14岁出嫁,与锅碗瓢盆共度余生”。他的严苛,是对命运发起的第一次背摔;他的沉默,是替女儿扛下全村讥讽的盾牌。当镜头扫过那些裹着纱丽、眼神空洞的早婚少女时,马哈维亚的“暴君式教育”忽然有了悲壮的意味:真正的父爱,有时需要先成为全世界的敌人。

教育如刃:劈开性别与偏见的高墙

摔跤垫上的每一次匍匐与站起,都是对“女子本弱”的宣战。女儿们剪短的头发被嘲弄为“男人婆”,沾满沙砾的肌肤被贬斥为“不洁”,但马哈维亚用行动撕碎了这些标签:他让女儿与男孩搏斗,让她们在男性主导的赛场上夺取金牌,更让整个印度看见——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将女孩修剪成社会规训的“淑女”,而是赋予她们选择人生的力量。当吉塔在国际赛场上使出“彩虹摔”时,那抹划过天际的弧线,何尝不是刺破性别牢笼的闪电?

成长如蜕:从“父亲的女儿”到“自己的冠军”

最动人的反转,藏在父女权力的博弈中。

当吉塔接触现代训练,开始质疑父亲的“土方法”时,马哈维亚的权威轰然崩塌。但这场反叛恰恰印证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传承,不是克隆一个“小父亲”,而是让孩子超越导师。父亲在阳台偷看女儿比赛的手足无措,女儿惨败后拨通电话时的哽咽,最终在决赛夜化作隔空的战术指导——那一刻,父女俩完成了教育最神圣的仪式:父亲退场,女儿独自迎战世界。那个曾被扛在肩头的小女孩,终在摔跤场上长出了自己的翅膀。

命运如局:我们都在摔自己的跤

电影中藏着更普世的隐喻:谁的人生不是一场摔跤赛?

与偏见缠斗,与惰性角力,在现实的重压下寻找呼吸的缝隙。马哈维亚的“狠心”,本质上是将女儿提前抛入生存的修罗场——他教会她们的不是招式,而是跌倒100次后仍能第101次站起的韧性。当决赛中父亲被锁进杂物间,吉塔独自面对绝境时,那份刻进骨血的斗志,才是教育最珍贵的遗产:没有人能永远为你托底,但信念会替你摔开命运的桎梏。

尾声:金牌会褪色,但摔跤场永存

当片尾字幕亮起,吉塔的真实原型在领奖台上高举国旗的画面,让虚构与现实的边界轰然消融。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胜利,更是一次教育的革命——它证明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自由的花,再卑微的个体也能摔出震耳欲聋的回响。

观影召唤: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教育者与追梦者的电影。它让我们反思:教育的终点,究竟是打造“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力量?走进影院,让马哈维亚的摔跤场,成为你我重新审视教育的镜子。

二、书名:《一路生花》

在命运的浪潮中,有人被轻易淹没,有人却乘风破浪,书写生命的传奇。杨妞花的童年,被一场拐卖彻底改写。从温暖的原生家庭,被带至千里之外的河北邯郸。从此,开始了充满苦难的成长之旅。在养父家,打骂与歧视如影随形。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困境中,她始终怀揣希望,顽强成长。

长大后,杨妞花勇敢地踏上寻亲之路。漫漫寻亲路布满荆棘,一次次希望落空,又一次次重新出发。她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最终与姐姐团聚,亲手将人贩子余华英送上法庭并且判处死刑。

《一路生花》不只是一本寻亲纪实,更是一曲勇气与希望的赞歌。正如杨妞花所说:“命运一次又一次被改写,但我选择与它对抗。”那些被拐卖的苦痛、寻亲的艰辛、复仇的孤勇,最终化作一朵朵开在荆棘里的花。

现在,加入我们的《一路生花》读书会吧!在这里,我们将一同走进杨妞花跌宕起伏的人生,聚焦被拐群体,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