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读书会现场。 莆田学院报记者魏凤英 摄
原文转自于莆田学院新闻网
为了倡导教职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教师真读书、真思考、真应用,12月24日,由莆田学院工会主办、校图书馆承办的“书意共馥凝”教师读书会在图书馆信息共享中心开展,旨在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文化,心灵的感悟、思想的火花在这里交融、碰撞,给在场的老师呈现了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本期读书会围绕冈田武彦著作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展开,采用共同阅读的方式,由图书馆馆长陈春阳领读,带领参会读者对阅读文本进行结构梳理和层级分析,工会副主席廖爱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孟建煌以及来自机关、院系的教职工及特邀专家学者与会。
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者”
榜样教育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且为人常用常新的传统教育方法、模式,通过受榜样精神的感受、熏陶和激励,使行的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耳濡目染,与其苦口婆心地诱导,声色俱厉地命令,不如身体力行做一个读书人,做学生阅读的“引路者”。工会廖爱武对读者会的开展初衷解释道,“近苍则苍,染黄则黄。”
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心里有光明,脚下有力量。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学生阅读的榜样,教学相长,坚持终身学习,把阅读变成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探究,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开拓创新。
做全民阅读的“践行者”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王阳明先生认为,知即是行动的开始,行则是知的完成。有知必定有行,若无行则绝不是真知。“教职工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要不断地陶冶、修炼、修养师德,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就像文化一样深入到骨髓中,进入到血液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知行合一思想为此提供了许多智慧和方法。”在共读《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书后,组织部阮莉立看来,知行合一与平时工作时间最大的连接点就是利用闲暇之余阅读。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争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欲事立,须是心立。”付诸行动是阅读成功的基石。如何践行“知行合一”,落脚点当然是在育人中,“坚持阅读仅仅能够充实自己,还会将其转化为一种德行,良好的德性不仅仅是融于内心,更是外在行为的显现,在不断的实践中,这种德性会品格化、气质化。”外国语学院曾伟还感慨道,“阅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回归教育的本质初心,回归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个人规划、发展中抓住机遇。”
做各行各业的“示范者”
读书对人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更是一场净化心灵的旅程。“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图书馆李红学认为,什么叫做强大?心灵的强大才叫做强大。曾金鹤表示:“‘格物致知’就是要将这些道理内化于心,任何时候都要回归初心,从心出发,不忘‘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初心,不忘‘牢记使命,造福人类’的追求,从而成就事业。”
读书会进入了尾声,图书馆馆长陈春阳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仅有着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实践功夫,还有着人格魅力,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及其修身养性,仍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希望教职工以及读书爱好者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多读书、读好书,以书籍陶冶性情,以书籍涵养气质,以书籍提升专业素养,以书籍回归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为美丽莆院崛起而努力奋斗!
(莆田学院报记者 魏凤英)
责任编辑:叶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