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莆田学院图书馆召开“碎片化阅读是否为伪阅读”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7-05-06丨作者:暂无丨阅读次数:

  为更好倾听读者意见,给读者提供更优质服务,引导读者学会悦读,爱上阅读,使读者通过阅读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5月5日晚,图书馆在五楼信息共享中心召开“碎片化阅读是否为伪阅读”座谈会。此次出席座谈会的有图书馆副馆长陈春阳,图书馆业务骨干以及众多读者代表。

  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就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老师同学们就碎片化阅读是否是伪阅读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就碎片化阅读是否是伪阅读这一问题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些同学认为碎片化阅读就是伪阅读,他们认为碎片化阅读具有不完整性,容易养成心里惰性依赖,不易深入的思考,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有的同学却认为碎片化阅读不是伪阅读,他们认为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快餐社会,碎片化阅读具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而简单明了的文字更加的适合现代化。还有一些同学认为阅读要因素而论,阅读的载体有很多,只要真正的在阅读中受益,那就是好的阅读方法,不管是系统化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它们都是一种阅读方式,相依相存,它们就好比建筑的砖和沙,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建筑都是不牢固不完整的。

  副馆长陈春阳对同学们的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碎片化阅读是否为伪阅读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界限,碎片化只是一种消遣,并不能影响人的一种思维。阅读一本书需要去深入了解,认真思考,有所收获。他说像看微信,看电视这种去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和碎片化阅读很类似,其中收获很少,并不能有所心得体会,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他建议大家应多读一些经典化著作,系统化的学习,通读完一本书后还要精读,加以思考理解。获得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自己。

(莆田学院报见习记者 马思放 吴征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