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简介
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3月获批正式成立。目前,可用于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或专业实验室有7个,面积约1280 M2,总仪器价值1637.14万。该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具博士学位6人。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9项,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研究经费864多万元;共发表论文共83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1篇,ISTP收录4篇;共获得发明专利5项,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奖9项。在校内外建立了20多亩枇杷种质圃及实验果园,收集保存了枇杷属植物野生种类和国内外的重要优良品种共40多份种质资源;为开展种质资源的科研教学和种质创新工作提供较好的支撑条件。
实验室主任吴锦程教授,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华侨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常务理事,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枇杷行业后备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557. 2-2009《枇杷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审定专家,《Plant Breeding》和《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审稿专家,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生物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新型污染物生态毒理效应与控制”福建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从事果树资源与分子生理学研究,先后主持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莆田市科技重点项目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1项。先后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八届·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高校优秀参展项目”二等奖、“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优秀奖、“莆田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莆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分别达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成果个人均排名第一)。“干型枇杷酒” 通过省经贸委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三等奖(分别排名第三、第四)。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ISTP收录1篇。应邀参加第一届(西班牙)、第二届(中国)、第三(土耳其)、第四届(意大利)国际枇杷学术研讨会并分别在会上作4次学术报告;承办第二届国际枇杷学术研讨会(2006)和第六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2013)。同时与西班牙Valenciano农业研究所和土耳其Mustafa Kemal大学长期进行枇杷科研的合作与交流,应邀参加我国枇杷基因组测序的研究工作。
实验室通过5年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人才和设备的优势,立足于枇杷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枇杷种质创新”、“枇杷贮藏加工与综合利用”、“枇杷品质改良工程”和“枇杷生态与区划”等4个领域开展研究。
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点,研究开发枇杷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为我省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