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风华,非遗韵味:一场莆院青年与泉州的邂逅

作者: 时间:2024-03-14 点击数:

自古以来,中国众多沿海人民以海为田、以船为犁,在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中,泼墨挥毫出一幅“陆地”与“海洋”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磅礴画卷。1 月 25 日至 27 日,莆田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寻迹世遗”实践队携手“薪火传承,同心燃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共同传承“闽”味非遗,探寻福建本土文化底蕴。其中“寻迹世遗”实践队重点奔赴“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领略泉州古今辉映的灿烂文明。


探寻非遗,邂逅千年蟳埔簪花之韵

1月25日下午,“寻迹世遗”实践队同“薪火传承,同心燃梦”三下乡实践队共同走进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感受千年渔村之中传统与时尚的交织,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体会“海风万里遥,不及簪花四季美”的美好意境。

图为实践队员头簪花围打卡蚵壳厝。蔡嘉豪 摄

实践中,“寻迹世遗”实践队探究了潯埔的簪花风俗,并向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讨教了簪花技艺,亲自感受了簪花围的制作过程。队员们巧用鲜花、绢花、绒花等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出了各式各样寓意祥瑞、富贵、高洁、清雅的簪花。随后,头戴自制簪花的队员们与当地的阿嫲们交流互动,并一同前往真武庙、天后宫、文兴宫等地,参观各类承载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庙宇。在此过程中,队员们深刻感悟到泉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坚守,并被其所打动。

图为实践队吉祥物。蔡嘉豪 摄


漫步海丝,触摸海丝起点历史脉搏

在世贸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实践队员们观赏了瓷器、壁画、航船模型等展品,领略到泉州与海洋相互交融的开放与包容。在姑嫂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等地,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和港口,切身感受到海丝之路的磅礴力量。实践队员杨云泽不禁感叹:“这些地标犹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海丝之路的蓬勃生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当年海上贸易的繁荣盛景和多元交流的热闹景象。”

图为实践队员在博物馆前合照。蔡嘉豪 摄

图为实践队员石窟探秘 蔡嘉豪 摄

图为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工具帆船。蔡嘉豪 摄

图为 “寻迹世遗”实践队来到六胜塔和万寿塔 蔡嘉豪 摄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熟练运用“一压、二捏、三搓、四修”的技巧,将泥土塑造成各种生动的泥塑形象,如船只、灯塔、海鸟、海豚等,无不象征海洋的辽阔与生机,他们还精心选用彩绘和金箔等材料为泥塑装点,使其更加活灵活现。队员们还将还原的万寿塔、博物馆展示的商船等标志性物件赠送给游客,游客们对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赞不绝口。游客严阿姨由衷地感慨道:“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巧、别具匠心,志愿者们的宣讲让我对海丝之路和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莆田学院学子们对文化传承的满腔热忱和坚定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宣传现场。蔡嘉豪 摄


云端宣讲,传递文化自信之星火

2 月 14 日至 17 日,队员们开启了线上云宣讲活动,分享了他们在泉州的实践心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泉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次云宣讲,队员们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泉州的海丝之路与非遗文化,共同努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寻迹世遗”实践队线上云宣讲视频。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寻迹世遗”实践队的指导老师林星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莆院的青年学子们将持续探寻海丝记忆,传承丝路精神,领会“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深刻内涵,在这张铭刻着中外交流的“名片”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媒记者团 戴志杰、勒孚茂

初审:林 星

复审:姚宵凤

终审:刘卫红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莆田学院版权所有  闽ICP备0094036号

管理员登录